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生物技术带来农业产业变革


  2017/2018年度,印度棉花面积1224万公顷,转基因棉应用率恢复到95%,农户重拾对Bt抗虫棉的信心。草地贪夜蛾给印度玉米生产到来毁灭性打击,这可能成为推动印度抗虫玉米商业化的契机。

  为解决玉米螟造成损失,欧盟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始终坚持种植抗虫玉米(含MON810,欧盟唯一批准商业化种植的转化体),2018年两国总面积为12万公顷。

  即便转基因作物面积占到全球近40%的美国,在1996年产业化之前,也经历了全社会的诟病。

  站在技术角度,中国生物技术领域专家在不断呼吁,期待生物技术产业化应用;而站在民众角度,转基因被妖魔化,信任危机成为最大的障碍。

  国家提出了分几步走战略:第一,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开展安全评价和安全管理。第二,按照“非食用——间接食用——食用”路线图进行。第三是充分考虑产业的需求,重点解决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抗病抗虫、节水抗旱、高产优质等瓶颈问题。

  中国面临发展窗口

  从以往的进程来看。无论是转基因还是基因编辑等生物技术在农业上商业化应用,中国的态度相对中立,既不激进也不太拖后。在转基因和基因编辑等新技术推广和商业化如火如荼的全球背景下,中国面临着发展的窗口期,需要迅速做出选择。

  因为我们正在为以往的中立付出代价。没有发展转基因大豆,丢掉了国内85%的大豆市场;没有放开转基因玉米商业化,玉米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劣势。大豆市场沦陷、玉米市场化、中美贸易摩擦升级、草地贪夜蛾横扫全球……事关粮食安全的一系列事件,都是警示。

  我们与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巴西等现代农业国家相比,土地面积、机械化水平、农户科学种植水平等处于劣势,与经济高度发达的日本、欧洲的农业方向也有很大不同。

  罗云波教授提出:“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等,让大家都看到了生物技术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我个人判断,转基因技术应用还是很积极、乐观的。因为政府和业界都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还是怎样能够让广大的消费者、国民对生物技术有一个科学、理性、正确的认识。”

  转基因、基因编辑并存

  鉴于中国转基因产业化当前遭遇的瓶颈,业内不少人和专家提出用基因编辑技术替代转基因技术、或者跨过转基因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景瑞在研讨会上郑重表示:“转基因和基因编辑都是生物技术,两者各有优势,优势互补,不存在谁替代谁的情况。两者不对立的,应全面介绍两种技术的优越性,不要造成公众误会。”

  近几年国际种业和农化巨头完成了新一轮的资本并购重组,梳理一下可以发现,这些以新面貌出现的巨头实现了种业、农化、大数据、服务业务等的整合。在育种上,在传统杂交技术基础上,正在从转基因技术为主流阶段,向以转基因、基因编辑等新技术为主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为手段阶段转变。

  隆平高科副总裁吕玉平表示,正是转基因技术,使得美国玉米单产水平持续提升、品质大幅提升,跨国种业公司飞速发展,转基因技术是驱动全球种业市场增长的核心因素之一。他介绍,2018年隆平高科研发投入高达4.49亿元,通过合作获得技术许可,对主产区的推广玉米品种完成了抗虫、耐除草剂的技术储备,并针对巴西市场等积极研发自主产权转基因品种。

  保罗·S·滕博士说,基因编辑的成本确实很低廉,在很多方面可以实现一种生物的多种性状的基因改变。但基因编辑技术在短期内不可能替代转基因技术。

  张春义研究员说:“在应对草地贪夜蛾的问题上转基因玉米表现最出色,没有哪种技术能够替代转Bt抗虫技术。”

  中国基因编辑有成果

  美国科学院院士朱健康介绍,中国在植物基因编辑等新技术领域取得了不少世界领先的成果。比如对水稻进行基因编辑,提高氮肥利用率进而提高产量;对野生番茄基因编辑,可实现短期内栽培利用;对水稻的耐热性改造;用碱基编辑技术实现抗除草剂功能等。他同时表示,在中国,基因编辑用于农作物育种的首要挑战,是要有明确、有科学依据的政策支持。

  多位专家在研讨会上表达了对基因编辑技术的信心: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基因编辑有关技术产品会进一步发展;未来,基因编辑可能成为整个生命科学领域新技术的代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未来“转基因”三个字也许会从国人的概念中消除,代替它的可能会是新理念、新技术。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玉米 大豆 生物技术 产业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