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智强“芯”稳产保供
——看全国畜牧总站2021年如何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一明 杨惠2021年3月初,春寒料峭,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龙泉村却很是热闹,农业农村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正如火如荼,发图书、发挂图、发牧草种子,来自全国畜牧总站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现场开展畜牧业技术咨询服务,面对面解答农牧民的问题,宣传畜牧产业政策,普及奶牛、肉牛、肉羊养殖知识,推广全株玉米种植和加工利用等技术,受到农牧民的热烈欢迎。
策划线下线上多主题培训,召开多产业发展形势研讨,牵头组织畜禽遗传资源面上普查,编制组织实施新一轮国家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推动制定奶业、饲草产业发展规划及百余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开展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组建山南、那曲、阿里畜牧业技术服务团……
2021年,作为畜牧业技术推广的“国家队”,畜牧业管理的国家级“智库”,全国畜牧总站带领全国省、市、县、乡(镇)四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聚焦畜禽产品稳产保供,发力做强畜禽种业“芯片”,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做好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当好行业行政管理部门的参谋助手,示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与创新模式,为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智库”怎么“智”:有监测、有研判、有对策、有规划
2021年,生猪生产恢复目标提前完成,牛羊肉、禽肉、奶类产量均创历史新高,畜牧业“十四五”开局良好。
“全国畜牧总站始终将‘肉蛋奶’保供稳价作为最重要的事情来抓,全力推动生猪等畜禽生产平稳发展,有监测、有研判、有对策、有规划,为加强行业宏观管理提供有力支撑。”全国畜牧总站站长王宗礼表示。
总站不断完善“养殖场直联直报信息平台”,配套开发了手机端掌上牧云和微信小程序报数功能,对全国近18万家生猪规模养殖场实现全覆盖、全口径监测,监测指标达到748个。并结合400个定点监测县散养户监测,紧盯生猪和能繁母猪存出栏及价格变化,月采集处理数据量达300万条。同时,每周发布一期畜产品和饲料价格信息,引导养殖场(户)合理安排生产,更好适应市场形势变化,防止产业大起大落。此外,每月召开一期生产形势会商,及时会商和解读产销形势,为决策提供参考。
同时,推动生猪产业有关政策落实落地,配合制定《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推动实施肉牛肉羊增量提质行动。协助编制《奶业振兴工程建设规划(2021-2025)》,推动实施奶业生产能力、奶农养加一体化、生鲜乳质量检验检测能力、乳品多样化本地化消费“四大提升行动”,加大奶业政策支持力度。2021年,遴选推荐畜禽标准化养殖场193家,引领标准化生产水平提升。组织对全国1307个牧场的147万头奶牛开展生产性能测定,对百家牧场持续开展定点监测服务。开展奶农发展乳制品加工政策实践与探索研究,编印《奶牛养殖节本增效案例》《羊奶酪生产与品鉴》等。
“芯片”如何强:资源普查、遗传改良、资源保护都跟上
“2021年,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基本完成,畜禽遗传改良取得重大突破,畜禽与牧草遗传资源保护迈上新台阶,为‘十四五’种业振兴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全国畜牧总站党委书记、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办公室主任时建忠表示。
总站牵头组织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组建全国资源普查技术专家组,坚持“一张图作业”,组建部省市县乡村六级普查队伍30余万人,开发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信息系统,配套研发数字化品种名录,线下教学和线上培训累计达300余万人次。截至目前,全国62.49万个行政村普查率达99.7%,实现了区域全覆盖和畜种全覆盖,基本摸清品种状况和区域分布。启动青藏高原区域重点调查,发掘鉴定查吾拉牦牛、阿旺绵羊等珍贵稀有新资源18个,重新发现前两次调查未发现的上海水牛、中山麻鸭等3个品种。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2-01-20/240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