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种植技术

福鼎白茶:中国地理标志特色农产品福鼎白茶图文百科


  2、原产

  《中国茶树品种志》载:“华茶1号”原产地为点头镇柏柳村;“华茶2号”原产地为点头镇汪家洋村。“华茶1号”母茶树依然生长在鸿雪洞附近,被福建省绿化委员会列入古树名木保护名单。民国卓剑舟《太姥山全志》卷九《说创垒丛话》载:“陈焕,竹林头人,光绪间孝子,家贫。一日,诣太姥祈梦,姥示种绿雪芽可自给。焕因将山中茶树移植,初年仅采四五斤,以茶品奇,价与金埒,焕家卒小康。自是,种者日多。至民国元年,全县产量达十万余斤。”陈焕是竹林头村人,竹林头村属柏柳村管辖的自然村。明末清初周亮工《闽小记》记载:“太姥山有绿雪芽茶。”《太姥山全志》对绿雪芽是这样诠释:“今呼为白毫,香色具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售往国外,价与金埒。”

  “华茶1号”和“华茶2号”是生产福鼎白茶的最佳原材料,它们都产自太姥山麓的林地里。

  3、工艺

  制作白茶的工艺:采摘清明前茶树的芽叶摊放竹制的蔑苪上,进行日光萎凋。制茶师根据当日的气候变化进行调整,太阳刚升起、中午时光和日落时分,气候南风或北风天,都要调整蔑苪方向和萎凋的时间,尽量使茶叶自然失水,萎凋至九成干后,把茶叶起来堆积进行微发酵,最后用炭火低温烘焙干燥而成。“白茶制作过程看似简单,其实奥妙无穷。”

  民国时期著名茶商、制茶高手梅伯珍(梅筱溪)是柏柳村人。据现存梅伯珍在晚年时手记《筱溪陈情书》,福建“马玉记”白茶都是由梅筱溪提供的。1916年福建的“马玉记”白茶荣获巴拿马万国会的金牌奖章,此款参展茶在2011年西泠印社春拍场上重现,其白毫银针茶身上的白毫依然清晰可见。

  福鼎茶人历经代代相传,制作白茶技艺十分精湛。福鼎茶厂生产的白毫银针在1982年被商业部评为全国名茶,在30种名茶中名列第二。2014年梅伯珍之孙梅相靖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福鼎白茶制作技艺传承人。

  发展轨迹

  白茶的产量一直受气侯和场地的制约,年生产量不上千吨。1962年福鼎白琳茶厂王奕森等茶技师们,研制室内热风萎凋制作白茶,茶叶在室内人工萎凋方式,使白茶生产不受天气影响,产量有所增加;但白茶一直专门外贸出口创汇,以致于国内许多人都不认识福鼎生产的白茶。2007年福鼎市政府搭台唱响“福鼎白茶”品牌戏,许多茶企把白茶市场纷纷把目光盯向国内市场,大批茶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快白茶的发展。2008年福建银龙茶叶科技有限公司研制“清洁化方式萎凋白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荣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福建省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全国首条日光节能型白茶连续化生产线。2013年福建省天丰源茶产业有限公司的日光白茶生晒场,日晒茶青6万斤。2014年福鼎市生产白茶的企业有几百家,使白茶产量逐年增长。

  文化积淀

  唐代陆羽著的《茶经》引用隋代的《永嘉图经》:“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据陈椽、张天福等茶业专家考证,白茶山就是太姥山。说明早在隋唐白茶就已出现。

  2009年考古工作者在宋代吕氏家族墓的发掘中,发现了铜质渣斗里有30多枚极品白茶芽头,据专家推断这些距今1000多年前的茶叶来源于福建福鼎。

  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中记载:“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且断火气耳。况作人手器不洁,火候失宜,皆能损其香色也。生晒茶沦于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尤为可爱。”田艺蘅所述的正是白毫银针的制法——生晒,制作禁忌不用手直接接触茶叶,制作的功力不足茶叶的香气就会受损,白毫银针泡在瓯中,条条银针直立、汤色鲜明。

  明末清初周亮工莅临太姥山,为福鼎大白茶母茶树题诗:“太姥山高绿雪芽,洞天新泛海天槎。茗禅过岭全平等,义酒还教伴义茶。”至今在鸿雪洞中留有摩崖石刻。

  清代民国时期白茶作为高端茶叶出口欧美,英国贵族阶层泡红茶时放入几根白毫银针,显示其珍贵。1938年,点头镇龙田人李得光成立福鼎白茶合作社,茶农可直接向联社所辖的村社交茶、领款有民国时期李得光向茶农收购茶青的字据为证。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白茶 茶叶 茶园 牡丹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