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小城镇依然是大问题


  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发展。规划是龙头,是基础。吴江坚持以规划为指导,通过土地利用规划为新型城镇化提供空间载体,通过城乡建设规划引领城、镇、村各类建设,以产业规划保证经济建设“落地”,以生态规划为新型城镇化提供生态保障。这些规划优化了吴江城镇、产业、居住、生态等规划布局,实现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城乡协调,集约节约了土地利用,实现了城乡发展的整体性,引领吴江城镇化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吴江的做法说明,推进新型城镇化应高度重视规划,坚持规划引领,促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实现各类规划衔接与融合,在规划引领的框架下统筹城乡科学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破解难题。新型城镇化进程面临着“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土地怎么用”“城镇怎么管”等一系列难题。吴江在不突破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在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创新、建立城镇化所需资金保障机制、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城乡管理体制等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解决了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许多难题。吴江的做法启示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要突出以制度创新来破解瓶颈,要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要加快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破除农业转移人口进城的户籍、社会保障壁垒;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城镇现代化治理水平。

  坚持富民优先,公平共享。“以人为本、公平共享”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理念。吴江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始终坚持富民优先、公平共享这一理念,无论是城镇化政策的制定,还是具体措施的实施,均围绕如何破解城乡差距这一目标来进行。如“三集中”“三置换”“三大合作”等具体措施以农民的利益为中心构建。社会保障城乡并轨、文化服务体系的“城乡联动”、公共服务设施的城乡一体促进了公共服务城乡居民的公平共享,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各项举措始终坚持以富民惠民为根本。吴江的实践表明,新型城镇化建设应着力于让农民富裕起来、缩小城乡生活差距,应着力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

  坚持产业支撑,发挥优势。新型城镇化离不开产业的聚集和支撑。吴江一方面充分利用原有的产业优势,引导产业集聚;另一方面,通过产业规划引导产业形成集群,形成了“4+4+1”的产业结构。同时,出台产业振兴计划,采取“区镇合一”管理模式,打造苏州“优势产业新板块”,不断巩固城镇化的物质基础。产城融合是吴江新型城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吴江新型城镇化一大优势。吴江的做法表明,城镇化需要产业支撑,只有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同时推进,构建融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一体的城镇化产业体系,才能有效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才能杜绝城镇“空心化”“有城无业”现象。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同步。城乡统筹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要求。吴江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统筹发展”,从科学合理配置发展资源和生产要素入手,统筹优化城乡布局,统筹使用城乡资源,建立起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科学制度。吴江统筹城乡的实践说明,新型城镇化建设要科学合理地统筹城乡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乡发展同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链接

  厚积薄发的吴江城镇化

  吴江城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宋代以后,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密集的水上交通网等因素,吴江小城镇快速发展,水路和丝绸成了吴江小城镇的特色。在民国时期,吴江乡村呈现出城镇化趋势,城镇数量、城镇人口均达到了一定规模。

  新中国成立后直到改革开放之前,吴江的经济在波折中发展,城镇化也呈现相应的曲线。1978年起,吴江县对国家的乡镇战略调整迅速做出反应,通过发展、壮大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农村工业,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建设道路。1982年,费孝通先生对家乡吴江小城镇进行了剖析,后来在其撰写的《小城镇再探索》一文中,把这种发展模式正式命名为“苏南模式”。苏南模式,其显着特征就是发挥乡镇政府和集体经济的重要作用。从1984年到1992年,吴江城镇建设进入辉煌时期,城镇区域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外来人口不断增加,吴江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到17.39%。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定位 强化 高新区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