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小城镇依然是大问题


 

  吴江明珠城夜景

  31年前,费孝通先生在苏州吴江调研的基础上发表了《小城镇大问题》一文,引发了全国对发展小城镇的高度关注。在后来的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资源逐渐向大中城市聚集,小城镇发展遭遇诸多问题。吴江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中,多策并举,较好地解决了小城镇发展中面临的难题。苏州科技学院与吴江区委宣传部组成课题组深入吴江区,通过实地考察、座谈等方式,对吴江新型城镇化做了全方位的调查分析。

  “以人为本 富民惠农”的新型城镇化

  近年来,吴江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突破了中小城市发展的一系列难题,城镇化率目前已达64%,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富农惠农”的新型城镇化吴江之路。

  1.加强科学规划,优化城镇发展格局

  传统的城市规划较少从城乡一体的高度来全面规划人口、土地、镇村布局、产业、生态等。吴江从整体出发,强化片区规划的理念,实现了土地利用规划、产业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生态规划的“四规融合”。如在城乡空间布局方面,吴江提出“四沿经济片区”(沿浙、沿沪、沿苏、沿湖)战略,将片区经济发展与城乡统筹相结合,丰富和深化片区功能,形成了有利于优化全区生产力布局、有利于推进城镇化、有利于拓展发展空间的合理构架。

  2.完善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城乡统筹

  吴江着力构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机制体制,以解决落户、土地、资金等制约城镇化的老大难问题。如对于户籍制度,2011年,吴江在《苏州市户籍居民城乡一体化户口迁移管理规定》《苏州市居住证管理暂行办法》两个文件下实现了城乡户籍自由迁移,2014年1月吴江区户籍迁移政策与苏州市区政策并轨,实现了城乡户籍一体化。在土地制度方面,吴江通过“三集中”“三置换”“三大合作”等形式,促进土地资源在城乡间合理流动。截至2013年底,吴江90%以上的农村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90%以上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农户集中居住率达55.02%。

  3.强化产业支撑,推进产城融合

  缺乏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是没有前途的。吴江的城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2005年吴江针对产业布局分散、无序化的特征,规划了“四沿经济片区”和“三大主战场”,引导产业形成集群和集聚,逐步形成“4+4+1”的产业结构,产业与城镇结合渐入佳镜。2009年,吴江又出台产业振兴计划,旨在大力提升电子信息、丝绸纺织、光缆电缆、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四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

  2012年吴江撤市设区打造苏州“优势产业新板块”。为突出这一定位,2013年吴江确立了“区镇合一”管理新模式,在功能定位上突出经济建设以区为主、社会建设以镇为主的管理方法,促进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4.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

  吴江通过建设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城乡一体等措施,有力地推进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了城乡差距。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例,吴江制定了《吴江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先后扩建、改建区图书馆、区公共文化艺术中心、部分镇(区)文体站和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建立起“四位一体”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中心,并将农民工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5.注重乡村建设与发展,打造城乡发展新形态

  新型城镇化不能以农村荒芜和空心化为代价。吴江积极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大力推行富民强村的“三大合作”,重视古村古镇保护、提升乡村生态环境,使乡村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获得了新的发展。2011年吴江开始实施“三年强村计划”,村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2013年村均361万元。2014年,吴江又开始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倍增计划”,提出力争到2018年,村均可支配收入超过700万元。在延续历史文脉方面,吴江的三大历史文化名镇同里、黎里、震泽在修复古镇过程中没有大拆大建,而是尊重古镇原有的历史,保留旧宅旧屋的原貌,原居民就地在古镇安置。南厍村、黄家溪村等古村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定位 强化 高新区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