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省在117个县中同时启动首批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包括建设示范县4个、名镇42个、名村378个、示范村726个,带动投入约300多亿元,打造了一批独具岭南特色、保持乡村田园风光和乡土气息的村。
各地按照因地制宜、一镇一案、一村一策的思路,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禀赋和乡村特色,提升人文内涵,突出岭南文化传承,保持乡村田园风光和乡土气息。
各地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注重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完善村镇道路交通、供电供水、网络通信、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优化完善城乡公交设施和公用设施的配套衔接,提高名镇名村辐射带动能力。
注重与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重点整治镇村生活污水乱排放现象,实行雨污分流。推行村收、镇运、县处理垃圾处理模式,建立农村环卫保洁队伍,完善环卫硬件设施,提升农村绿化美化水平。
注重挖掘人文底蕴,彰显乡村特色。在创建中注重挖掘地域传统文化,发挥资源优势,提升创建内涵,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原则,从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实际出发,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名镇名村示范村。
省财政建立了奖补机制,每年安排1.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打造名镇名村示范村。通过省、市、县各级财政的撬动,带动社会力量投入和村民的投工投劳。截至2012年9月底,各地合计投入300多亿元。
目前,我省首批名镇名村示范村创建项目基本完工。其中,梅州梅县南口镇侨乡村利用保存完好的116座客家民居,着力打造“客家世界第一古村落”名村。雁洋镇桥溪村利用现有14座保存完好的客家民居打造“梦里客家”名村。
在汕头市澄海区,通过挖掘完整保存的“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永宁寨、三庐等一批独具潮汕特色的侨宅、故居、村寨打造成名村。
江门台山市挖掘侨乡景观和历史文化,打造“一镇四村一廊道”16公里的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走廊。
惠州博罗县依托罗浮山风景名胜区优势,将长宁镇打造为“罗浮门户、岭南名镇”,将横河镇打造为“罗浮后花园、生态旅游小镇”。惠阳区平潭镇阳光村利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示范点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名村。
……
在珠三角地区,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大投入起到了大效果,发生了大变化。
2011年5月,东莞市正式启动名村创建工作,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打造一批能代表东莞村建设水平的幸福村居。筛选了中堂镇潢涌村等7个村作为市级名村试点,石龙镇西湖村等22个村作为镇级名村试点,列为2012年东莞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动员各方力量合力加以推进。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东莞市首批29个试点名村共投入资金2.6亿元,完成名村创建项目226个,初步实现岭南风情更加浓郁、文化元素更加丰富、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发展后劲更加有力的目标。
东莞市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对照名村评价指标,在打造过程中,重点完善农村道路、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电力通信及公共交通等设施,加强标志性景观建筑、景观道路及市政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全面整治农村“脏、乱、差”现象,解决了“有新村无新貌”的问题。
省委农办负责人表示,全省通过名镇名村示范村的创建,扭转了农村脏乱差现象,农村卫生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提升了农村文化内涵,丰富了文化生活,乡村文体活动和传统文化韵味更加浓厚;改善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条件,村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带动了农村乡村旅游加快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新路子,增强了农民幸福感。
2012年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在不断摸索下取得了宝贵经验。一是坚持高位推动,把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纳入推动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工作内容,切实摆上议事日程,狠抓落实;二是坚持规划先行,注重挖掘特色,提升内涵,传承岭南文化精髓,保持乡村田园风光和乡土气息;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摆在首位,切实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四是坚持整合资源力量,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五是坚持改革创新,转变工作方式方法;六是坚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健全村民理事会、乡规民约,广泛发动村民投工投劳和外出乡贤积极参与。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13-01-22/107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