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循环经济

秸秆禁烧需有换位思考


 

  据环保部通报,最近几天京津冀地区又将频起雾霾,虽然污染排放和天气因素才是霾形成的主因,但在秋末冬初的这个季节,能加重雾霾天的秸秆焚烧,也是京津冀三地政府严管严查的工作重点,有的地方还专门设置巡查员,在田间地头禁烧。(11月24日  中国网)

  最近几年,秸秆禁烧工作被政府提上了重要日程,尤其是农季两忙时间,各地人头簇动,不仅是农民,更紧张的是各级干部,上下齐动员,实行了人盯人、人盯村的战术,切实防止农村秸秆乱烧,付出了多重努力,仍时而反弹。秸秆变农业垃圾背后,是社会发展产生的必然矛盾,不能只怪农民,妄图用法律和罚款施压,实际意义不大。

  秸秆禁烧的意义在哪里?恐怕很多人说不清道不明。对农民来讲,火势大了,或许会有遭遇火灾之险,仅此而已。但如果秸秆不处理掉,就会面临无处可放的尴尬,拉回村里,会给村子里造成更大的火灾隐患,有条件的村只能把他们拉到地头、坑边,以待自然风化。但这些并非长久之计,自然风化的速度有限,面对一年两茬的庄稼废弃物,留下的只有农民的“偷偷防火”。对于一些地方政府来讲,秸秆焚烧就是噩梦,一把火可能会烧掉自己的官帽,烧掉年终的所有奖励,重压之下,各种地方条列规章和上级农业部门的农机补贴都纷纷而来,这一切都是在单纯的针对作物禁烧而为。然而,一些地方部门在执行相关政令时,忽略了秸秆最大的不确定因素,那就是人的作用。

  秸秆废弃物是农民收获粮食后一种附属品,如同城市的生活垃圾一般。虽然国家层面也给予了一定支持,譬如实施农机补贴,专门用于购置一些粉碎农作物的机械,但是也有专家提出,秸秆粉碎物需要在地里经过一段时间的酵化,然而,很多时间,土地并不具备这种条件,而且按照作物生长规律,一年两茬作物很难全部粉碎在地;现行的就是作为一些生产秸秆燃料、生物发电使用,但是这些,一个是投入巨大,一个就是秸秆的生产季节受到严重限制,过了收购高峰,这些厂家可能面临无原料可用的下场,虽然这些都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最根本性的秸秆焚烧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于是,很多地方就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对于农民放火焚烧行为进行治安处罚,但是,往往会激起农民的逆反心理。政府禁烧,运输给企业又面临成本问题,粉碎还田又不能及时发酵成肥,农村秸秆的确是农民们的头疼事。

  改变,应该从各级政府禁烧思路做起。从中央到地方都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人盯人到绩效考核,再到各级部门的农业补贴投入,仍然出现农民“偷点火”问题,政策制定部门需要有一个反思过程。譬如说到,农民焚烧过程中,其实也有伤害到自己的利益,造成土地的板结,焚烧秸秆本就是无奈的作为。秸秆作物可以回收利用,农民只是觉得利益不大,运输不便,任由秸秆弃田。作为政府主管部门,是否也可以按照季节分工,临时性投入一些资金和力量帮助农民搞好秸秆回收,其中产生的效益直接归属积极参与回收的中介。相信随着这些因地制宜措施的调整,秸秆禁烧工作最终得到圆满。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处理 工作重点 田间地头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