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上旬开始,旌德县的“母亲河”徽水河受上游绩溪县两家企业排污影响,水质混浊,沿河周边村镇居民饮用水安全遭受威胁,群众反映强烈。在两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调查工作迅速展开,目前两家肇事企业被依法责令停产,营业执照被暂扣。
徽水河污染事件是近年来工业污染下乡、村镇污染加剧的一个典型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为着力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宣城市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强农村饮用水源、重点水域、流域环境及农村工业污染防治工作等9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和4项工作措施。 “政策制定到位,还要措施落实到位,更需要全民参与,共同治理。 ”一位环保人员说。
乡村污染敲响警钟
宣城市以丘陵山区为主,生态环境优越,地表水量丰富,生态环境质量良好,水阳江、清弋江、南漪湖水质基本达到国家三级水标准,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保持在360天左右,也是全省三个单元生态环境状况最优城市之一。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民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农村环境遭遇生活、生产和工业三大污染的“围攻”。一方面是农村缺乏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农民环保意识不强,生活垃圾、污水随意处置。另一方面,化肥、农药、地膜等的大量使用,造成水体和土壤污染。加上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从城市“转战”农村,工业污染下乡,成为农村环境恶化的元凶之一。
记者从宣城市农村能源办公室了解到,由于当前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广大村镇秸秆焚烧问题屡禁不止,其燃烧不充分导致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浓度严重超标,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畜禽养殖业也是当前我市农村环保工作的一个难点。宣城市是华东地区首屈一指的畜禽养殖大市,其中,2009年饲养种禽450万套,苗禽4.5亿羽,商品鸡2.1亿羽,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家禽养殖基地。但由于一些地方分散养殖监管难,污染治理的服务支撑体系建设还不健全,畜禽粪便、污水等污染加剧,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污染治理面临难题
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关涉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千万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宣城市各地通过村建设、生态镇村争创、村企共建等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乡村污染“乱象”,但由于投入、管理和体制等方面的深层次原因,乡村污染根治尚需时日。
投入不足是当前农村环保“第一难题”。据了解,2008年以来,宣城市先后获得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和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补助430多万元,通过“以奖促治”等方式开展了泾县蔡村镇月亮湾村、绩溪县金沙镇金沙村、郎溪县凌笪乡独山村和泾县宋村四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但是,这些投入对于面积广阔的农村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管理体制尚待完善也是一个原因。目前,村镇一级没有专门的环保、城建机构,村级组织公共职能弱化,农村环境执法监察处于“真空”,农村公共环境“无人管”,也“管不了”。正是由于农村地广人稀、乏人监管,在一些镇村招商引资的“政绩冲动”刺激下,给一些转移的污染企业可乘之机,也为污染下乡打开了“方便之门”。
另外,受投入不足和技术因素制约,一些影响农村环境的秸秆焚烧、禽畜废弃物污染等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秸秆焚烧问题困扰各地政府和广大群众,最终解决还需要综合利用技术的最终突破;禽畜废弃物污染问题,需要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
综合整治循环发展
“唯有净土,才有洁食”。采访中,环保、农业和新能源等部门的专家告诉记者,要彻底遏制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现状,需要政府、企业和群众共同努力,真正营造“人人关心环境,人人保护环境”的氛围和理念。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宣城市近年来紧密结合村建设和“百镇千村万户”生态示范工程建设,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企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建设,积极探索以农民投入为主体、镇村补贴为辅助和县级“以奖代补”为补充的社会化治理模式,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7/2010-11-08/80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