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循环经济

河南农业循环经济“转”起来



在“节能”方面,河南省着力解决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问题,积极推广节能增效农机设备、技术,加快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加快省工节本农机技术的应用,提高农机应用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进一步研究和示范推广农机节油新技术新产品。加快节能增效农机技术应用。

“三利用”变“废”为“宝”

传统的农业现代化,是建立在大规模应用现代化机械和大量消耗工业产品,如化学肥料、农药、杀虫剂以及石油、电力等产品基础之上的。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农业中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环节,结果造成了农业废弃物的大量积累,进而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资源浪费问题。当前,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已日益成为当前世界大多数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国内外实践表明,
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是控制农业污染、改善农村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为了变“废”为“宝”,河南省构建了“区域大循环、村庄小循环”利用模式。区域内实现“大循环”,在畜禽养殖集中区和大型养殖基地,加大力度推进大型沼气工程建设。加强区域协调,探索沼气利用的新模式,突破沼气规模化利用难题,扩大沼气应用途径和范围,建设“养殖基地集中制沼气,沼气集中收集作为清洁能源,沼渣沼液集中生产有机肥的大循环格局,实现沼气的工业化应用和大范围民用。在村庄内实现“小循环模式”。结合全省“迁村并点”工程建设,在村庄养殖小区,开展集约化沼气工程,建设大中型沼气站,实现“养殖小区集中制沼气,沼气供应农户,沼渣、沼液用于农田”的村庄小循环。推进以村庄为单位的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提升处理利用水平,实行沼气管网统一建设管理,沼渣、沼液集中收集利用,改变河南省畜禽粪便处理层次低、资源化利用方式落后的现状。并且,支持养殖基地和小区建设有机肥厂,利用畜禽粪便生产生物有机肥、三维生物有机肥等新型绿色高效复合肥,达到畜禽粪便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的目的。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到2012年,河南省计划在城市郊区以及规模养殖发达的地区养殖场建设各类大、中型沼气工程2000处;发展农业生产户用沼气池 360万户。推广以“一池三改”和“四位一体”为主要模式的沼气利用,到2012年建设户用沼气20万户。推广“畜-沼-果林菜”模式,到2012年建设户用沼气60万户。结合林果业和养殖业的发展,重点建设大中型沼气200处。
在推广秸秆利用方面,河南省发展了四个模式:1.秸秆肥料化模式。推广秸秆快速腐熟还田、机械化直接还田。鼓励发展农作物联合收获、粉碎还田机械化,完善秸秆田间处理体系。2.秸秆饲料化模式。针对河南建设畜产品生产大省的需要,鼓励养殖场(户)和饲料生产企业利用秸秆生产优质饲料,大力发展秸秆青贮氨化,形成“种植-秸秆-养殖-粪便-还田-种植”的循环模式,实现农业和农村能流、物流的大循环。3.秸秆原料化模式。鼓励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生产以秸秆为原料的非木纸浆,引导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人造板材、包装材料、餐具等产品生产。发展以秸秆为基料的食用菌产业,形成“种植-秸秆-食用菌-菌渣-还田-种植”的循环模式。同时,积极发展秸秆编织业。4.秸秆能源化模式。支持相关企业建设秸秆发电厂,鼓励支持企业和个人开发使用秸秆压块技术,为秸秆气化、秸秆发电提供服务。发展秸秆沼气,适度建设秸秆发电机组。推进秸秆气化示范点建设,推广秸秆炭化技术,发展以镇为中心的秸秆炭化基地。
在这四种模式的基础上,河南省加快建设秸秆收集体系。建立了以企业为龙头,农户参与,县、乡(镇)人民政府监管,市场化推进的秸秆收集和物流体系。并且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建设必要的秸秆储存基地;鼓励发展农作物联合收获、粉碎还田、捡拾打捆、贮存运输全程机械化。
据介绍,河南省将结合社会主义村建设发展秸秆利用示范镇100个;以自然村为单元建设秸秆生物气化工程500处;发展以镇为中心的秸秆碳化基地50个;实施一批秸秆热电联产、秸秆生产蛋白饲料、秸秆生产新型建材和环保用具等具有示范意义的项目。
对于林业剩余物的材料化利用,河南则以豫西地区为重点,鼓励和支持林业生产者和相关企业采用木材节约和代用技术,开展林业废弃物和次小薪材等综合利用,发展板材加工等较高水平的资源化利用,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利用丫枝、淘汰更新的果树、秸秆和栓皮等林业剩余物,生产中高密度板、纤维板、软木地板、板基材等板材,板材加工产业链条继续延伸形成强化木地板、复合地板、贴面板、板式家具生产,构建“林业剩余物-板材-装饰材料、板式家俱”循环型产业链。近期,河南省将实施林业剩余物生产中密度纤维板、木塑型材等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重点项目,发展特色牲畜养殖集中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示范基地40个。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沼气 林业 平原 施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