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循环经济 > 正文 返回 打印

河南农业循环经济“转”起来

零零社区网友  2010-08-12  互联网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增长道路,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增长潜能已逼近极限。实践证明,解决“三农”问题只能依靠农业自身功能的增强、产业链的延伸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发展和完善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以上问题最为有效的途径。
河南是我国农业大省,被誉为“中国粮仓”,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已成为促进河南社会主义村建设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如何提高河南省的循环经济水平?相关负责人指出,围绕建设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以提高支撑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为核心,重点抓好‘五节约、三利用’”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五节约”确保高效农业稳步发展

结合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河南省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积极发展服务于城市的特色农业,大力推进科技农业、精品农业发展,全面提高纳入国家千亿斤规划的89个粮食大县(场)的综合生产能力。如何发展高效农业,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节水、节地、节肥、节药、节能,“五节约”就是全力打造高效农业的一个有效的着力点。
据了解,河南省在建立高效农业生产基地、高效养殖基地等方面的工作重点是新乡、开封等16个市建设万亩连片的商品粮基地1000万亩;70个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县和黄泛区农场建设标准粮田420个;建设存栏500头以上标准化生态化奶牛养殖园区500个;息县、潢川等沿淮河地区建立两万亩无公害水产品生态高效养殖基地。
为此,必须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旱作农业技术,完善建设以节水为重点的大型灌区工程,构建旱作区资源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旱作区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提高降水利用率。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将对黄淮海平原北部地区和豫西豫北山前平原水资源紧缺地区,加快灌区节水灌溉设施配套改造。重点支持豫北、豫东黄淮海平原建成20 个节水灌溉示范县。在旱作农业区,大力发展旱粮生产,发展鲜食型旱粮作物,实现“水田旱种”、“旱粮下山”。依托农技部门建设旱作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集雨灌溉农业节水技术,选择适宜地区支持建设雨水集流工程,包括集流面、水窖(池)、输水管(沟)和蓄雨水、深耕蓄水墒等农业蓄雨利用技术。重点支持在豫西地区建成旱作农业示范县20个。
在土地集约利用方面,河南省加强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加强标准农田管理。推进耕地地力建设,开展土地整理和低产田改造。以“沃土工程”建设为载体,加强标准农田地力培肥改良,制止耕地常年抛荒。推进标准农田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建立标准农田质量档案和数据库,启动标准农田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推广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技术。结合全省“空心村”改造和砖瓦窑治理,加强土地复耕。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到2012年,河南省计划以中西部区域为重点实施2000万亩土地整理工程;以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和豫北豫西平原为重点改造中低产田5000万亩;完成全省标准农田耕地地力调查,按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对标准农田进行分等定级,提出相应的培肥改良和利用保护措施。建立省级标准农田培肥改良综合示范区50万亩。
在“节肥”方面,全面实施“肥药减量增效工程”,抓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全面普及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控制氮肥施用总量。进一步调整优化用肥结构,大力提倡增积增施有机肥,重点推广配方肥、专用肥、掺混肥等,扩大高效有机肥施用面积。推广水肥耦合一体化施肥技术。预计到2012年,将建立省、市、县土肥化验测试体系;推进全省小麦、玉米和水稻主要农作物测土施肥比例达到80%,化肥施用强度较2005年降低30%,力争全省优质有机肥应用面积达1000万亩;建立农田节肥试验示范基地10个;推广水肥耦合一体化施肥面积5000万亩。
在“节药方面”,河南省相关部门大力推广节约型施药技术,推广新型植保器械和低容量喷雾技术。加快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的应用。强化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扩大生物农药、有机农药的使用面积,推广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实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综合治理。预计到2012年,合理施用农药的农田比例达到60%;建立一批农药减量增效控污示范区;建设农作物生物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全面淘汰老式施药机械;推广频振式杀虫灯和诱虫板;建成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区。
在“节能”方面,河南省着力解决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问题,积极推广节能增效农机设备、技术,加快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加快省工节本农机技术的应用,提高农机应用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进一步研究和示范推广农机节油新技术新产品。加快节能增效农机技术应用。

“三利用”变“废”为“宝”

传统的农业现代化,是建立在大规模应用现代化机械和大量消耗工业产品,如化学肥料、农药、杀虫剂以及石油、电力等产品基础之上的。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农业中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环节,结果造成了农业废弃物的大量积累,进而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资源浪费问题。当前,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已日益成为当前世界大多数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国内外实践表明,
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是控制农业污染、改善农村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为了变“废”为“宝”,河南省构建了“区域大循环、村庄小循环”利用模式。区域内实现“大循环”,在畜禽养殖集中区和大型养殖基地,加大力度推进大型沼气工程建设。加强区域协调,探索沼气利用的新模式,突破沼气规模化利用难题,扩大沼气应用途径和范围,建设“养殖基地集中制沼气,沼气集中收集作为清洁能源,沼渣沼液集中生产有机肥的大循环格局,实现沼气的工业化应用和大范围民用。在村庄内实现“小循环模式”。结合全省“迁村并点”工程建设,在村庄养殖小区,开展集约化沼气工程,建设大中型沼气站,实现“养殖小区集中制沼气,沼气供应农户,沼渣、沼液用于农田”的村庄小循环。推进以村庄为单位的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提升处理利用水平,实行沼气管网统一建设管理,沼渣、沼液集中收集利用,改变河南省畜禽粪便处理层次低、资源化利用方式落后的现状。并且,支持养殖基地和小区建设有机肥厂,利用畜禽粪便生产生物有机肥、三维生物有机肥等新型绿色高效复合肥,达到畜禽粪便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的目的。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到2012年,河南省计划在城市郊区以及规模养殖发达的地区养殖场建设各类大、中型沼气工程2000处;发展农业生产户用沼气池 360万户。推广以“一池三改”和“四位一体”为主要模式的沼气利用,到2012年建设户用沼气20万户。推广“畜-沼-果林菜”模式,到2012年建设户用沼气60万户。结合林果业和养殖业的发展,重点建设大中型沼气200处。
在推广秸秆利用方面,河南省发展了四个模式:1.秸秆肥料化模式。推广秸秆快速腐熟还田、机械化直接还田。鼓励发展农作物联合收获、粉碎还田机械化,完善秸秆田间处理体系。2.秸秆饲料化模式。针对河南建设畜产品生产大省的需要,鼓励养殖场(户)和饲料生产企业利用秸秆生产优质饲料,大力发展秸秆青贮氨化,形成“种植-秸秆-养殖-粪便-还田-种植”的循环模式,实现农业和农村能流、物流的大循环。3.秸秆原料化模式。鼓励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生产以秸秆为原料的非木纸浆,引导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人造板材、包装材料、餐具等产品生产。发展以秸秆为基料的食用菌产业,形成“种植-秸秆-食用菌-菌渣-还田-种植”的循环模式。同时,积极发展秸秆编织业。4.秸秆能源化模式。支持相关企业建设秸秆发电厂,鼓励支持企业和个人开发使用秸秆压块技术,为秸秆气化、秸秆发电提供服务。发展秸秆沼气,适度建设秸秆发电机组。推进秸秆气化示范点建设,推广秸秆炭化技术,发展以镇为中心的秸秆炭化基地。
在这四种模式的基础上,河南省加快建设秸秆收集体系。建立了以企业为龙头,农户参与,县、乡(镇)人民政府监管,市场化推进的秸秆收集和物流体系。并且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建设必要的秸秆储存基地;鼓励发展农作物联合收获、粉碎还田、捡拾打捆、贮存运输全程机械化。
据介绍,河南省将结合社会主义村建设发展秸秆利用示范镇100个;以自然村为单元建设秸秆生物气化工程500处;发展以镇为中心的秸秆碳化基地50个;实施一批秸秆热电联产、秸秆生产蛋白饲料、秸秆生产新型建材和环保用具等具有示范意义的项目。
对于林业剩余物的材料化利用,河南则以豫西地区为重点,鼓励和支持林业生产者和相关企业采用木材节约和代用技术,开展林业废弃物和次小薪材等综合利用,发展板材加工等较高水平的资源化利用,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利用丫枝、淘汰更新的果树、秸秆和栓皮等林业剩余物,生产中高密度板、纤维板、软木地板、板基材等板材,板材加工产业链条继续延伸形成强化木地板、复合地板、贴面板、板式家具生产,构建“林业剩余物-板材-装饰材料、板式家俱”循环型产业链。近期,河南省将实施林业剩余物生产中密度纤维板、木塑型材等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重点项目,发展特色牲畜养殖集中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示范基地40个。
除了“五节约、三利用”,河南省还选择一批茶叶、花卉、果品、食用菌、休闲农业、畜禽养殖等重点农业园区,在园区内构建循环型农业生态链,把种植、养殖、渔业、沼气有机结合在一起,健全农、畜、水产品的质量监督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发展具有生态农业特色、具有农业观光功能的生态观光型农业园区。
 



http://farm.00-net.com/news/7/2010-08-12/80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