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循环经济

广西:改制再造令农信社“脱胎换骨”


  广西农村信用社以往因基础差、底子薄、历史包袱重,在不少人的印象里,一直是“老大难”、困难后进的代名词。

  在国家改革政策指引下,广西农信社紧紧把握机遇,通过体制改革促进经营机制的转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主要业务指标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截至2009年年底,各项存款余额达168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1225亿元,连续4年存、贷款市场增量占比均居同业首位,贷款总量跃居全区同业第一位,存款总量跃居全区同业第二位。四年来的改革,再造出了一个规模更大、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的金融机构。

  是什么促成这一切的变化?是什么使广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各级党政部门支持构建地方金融体系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工作,把构建地方金融体系、发展地方金融业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强力推进广西农信社向现代金融企业迈进。

  首先,在广西区信用联社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出了广西农信社要加快向农合行、农商行过渡的改革目标,将开展省级联社改革试点列入争取国务院支持加快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事项,将加快推进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广西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其次,自治区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深化农信社改革试点工作,亲自带队多次到银监会汇报改革工作,争取国务院把广西列入省级农村信用社联社改革试点。自治区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广西农信社改革发展问题,相继下发了10个扶持文件,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农信社改革发展工作。

  第三,自治区政府帮助落实了税收减免、保值储蓄贴补息等中央扶持资金13.86亿元及兑付专项央行票据42.93亿元,出台了营业税同额返还、发展扶持和风险处置资金、返还土地出让金及其他税费减免等地方政府扶持资金9.75亿元,有效地推动农信社加速化解历史包袱工作。自2005年成立以来,广西区联社消化了历年亏损挂账,成为全国消化历年亏损挂账包袱最快的省份之一,银监会在全国推广了广西消化历年亏损挂账的经验。

  “火车头”的带动作用

  广西区信用联社不停地推进改革,做实、做强、做优县域机构,分期分批实行改制,组建农村合作(商业)银行,逐步办成产权明晰、经营有特色的现代金融企业。

  4年来,广西区信用联社引领全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一步步走向改革的“深水区”。2005年9月28日广西区联社成立后,作为全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万多员工的“火车头”,全力推进全区农村合作金融整体改革。按照两级法人、统一法人、农村合作银行不同层级的产权模式,在人财物上给予大力支持,充分动员每位员工积极投身于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村金融企业,着力打造以“广西人的银行、植根八桂大地的银行、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银行”为标志的地方银行品牌。

  广西区信用联社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他们加强协调和服务,及时解决单个基层联社(合行)想做做不了、做不到、做不好的事情,为基层解决了取消开户歧视限制、清收处置沉积不良资产、完善土地房屋权属、特办工商注册变更手续、完善更新安全消防合格证明、争取减免相关税费等一大批涉及面广、难度大、事关全局的问题。根据基层法人社的实际需要拓展业务领域、搭建平台,为全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发展营建了宽松环境。积极主动加强向广西区政府汇报、与广西银监局沟通,搭建三方沟通平台,建立交流机制,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达成共识,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截至2009年年底,全区90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已有31家达标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占全区县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总数的1/3,其中24家农合行已获准开业,1家积极申请开业,6家积极申请筹建,筹建和开业家数排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第4位、中西部地区第一位。中国银监会在全国推广了广西农村信用社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改革带来生机与活力

  目前,广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网点遍布城乡社区,金融服务辐射千家万户,已成为全区营业机构最多、网点分布最广、从业人员最多、支农力度最大的地方金融机构,全区90家县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有67家存款存量居当地同业第一,74家存款增量居当地同业第一,成为地方金融的核心力量和金融支农的主力军。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连续 土地 核心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