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破冰”探路情暖“三农”


    一条独具特色的安徽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的道路越走越宽:不仅仅是改造粮田、修路建渠,还要致力于推动产业发展,改变农村面貌和环境、城乡统筹等诸多方面。

    示范区建设通过土地流转、产业化发展和职业技能培训,农民既可以在本地为企业的农业生产服务,也可选择外出务工,不仅能获取土地租金和参与分红,还能赚取务工劳务收入。

    2010年,安徽恰逢三季特大旱灾之年,24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示范区,小麦亩均增产200多斤、节约生产本60元,亩均增效300多元;六安木南示范区,依托安徽农业大学、六安市农科所建设高科技示范基地,实行水稻、马铃薯、种鹅养殖轮作,亩均产值可达1万元。

    据统计,首批6个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示范区建设前增收近1000元,高于非示范区800多元。宿州市埇桥区北杨寨乡振北村农民徐井仁算了一笔账: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后,他的土地产出值比之前翻了两番。

    “要通过园区建设形式聚集要素,让现代农业的种子在更大范围生根、开花、结果。”王建培说,“示范区”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部门配合、市场运作”的方式,扶持建立各种类型的农村服务组织,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开展形式多样的生产、销售、科技、信息、生活等服务活动。财政支持注重从服务场所、服务手段、服务机制上入手,初步构建了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有效地提高了农村组织化程度、改善了服务手段、增强了社会化服务功能。

    整齐的梯田茶园、绚丽的皖南山水,雅致的小桥流水、翠绿的山谷竹林……在黄山耿城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一派怡人心脾的徽派山水画吸引游人流连忘返。当地茶农王叶群告诉记者,实施示范区建设开发后,每亩茶园的收效较之前增长了10%。此外,加上当地开发农业旅游带来的经营性收入,整个家庭性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

    从荒芜到风景,从贫瘠到富饶,从传统到现代。示范区建设着眼农业产业结构的最优化,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努力拓展农业休闲、体验、观光、旅游、文化传承等新功能。王建培介绍说,每个示范区的规模都在百万亩以上,池州九华、合肥滨湖等“示范区”着眼自身区域特色,充分发挥农业休闲、观光、体验、互动等新功能,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较好地带动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其他“示范区”在突出粮食作物生产功能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农业多功能元素,注意打造集景观优美、村庄整洁、乡风文明于一体的特色文化农园。

    整齐划一的村庄、规划有序的民宅、干净清洁的文化广场……在一个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内,新农村建设的亮点随处可见。安徽省以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以文明村庄建设为重点,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运用项目叠加优势,全方位改善农民的人居环境,改善农村社会事业状况,提升农村文明程度。通过改造、更新、搬迁等方式,把零散民居按规划要求加以集中,建成农民新村,并逐步转化为社区。据统计,44个示范区共建设或改造新农村45个,建设住房8805套,建筑面积达1313.5万平方米,搬进新居农户达4919户。“发展农业产业化,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推进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从这个层面上来看,示范区建设带来的边际效应已愈加突显。”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局副局长吴行一感叹道。

    强基固本定方圆——

    拓宽财政支农的新思路,实现农业综合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用科学的管理体制予以保障。安徽省在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过程中不断创新探索、总结经验,采取“政府搭台”、多方调动、动态化管理,唱响“三农”工作发展的“大戏”。

    “只有政府在发展现代农业中担当起保障、统筹、协调、组织、服务等多种职能,才能真正把建设现代农业的舞台搭起来,引导多方‘演员’把现代农业的大戏唱起来。”王建培感叹道。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综合开发 土地 农民增收 发展现代农业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