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新十年新征程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范小建

  本世纪头十年的扶贫开发即将胜利结束,我们就迈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又一个关键十年。要如期实现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扶贫开发成就巨大

  2001年颁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尽快解决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状况,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

  经过十年的努力,这一目标将如期实现。这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一是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农村贫困人口从2000年底的9423万减少到2009年的3597万,下降了61.8%,贫困发生率从10.2%减少到3.8%。592个重点县贫困人口从2001年末的5677万人减少到2009年的2175万人。二是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增加。从2001年的1277元增加到2009年的2842元,年均实际递增7.6%,略高于全国农村的平均增长水平。三是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全面加强。2002—2009年,重点县新增基本农田4509.7万亩,新建及改扩建公路里程84.3万公里,新增教育卫生用房2930.1万平方米。饮用自来水、深水井农户比重从51.7%提高到60.3%,自然村通路比例从72.2%提高到86.9%,通电比例从92.8%提高到98.0%,通电话比例从52.6%提高到91.2%,通广播电视比例从83.9%提高到94.5%。2009年适龄儿童在校率达到97.4%,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重点县乡卫生院、村卫生室的比重从2002年的68.6%增至2009年的79.6%;有合格乡村医生、卫生员的比重从70.8%增至79%;有合格接生员的比重从66.6%增至75%。四是县域经济较快发展。2001—2009年,重点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658.1元增加到9549元,增长了2.59倍,年均增长17.3%;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122.5元增加到429元,增长了2.5倍,年均增长17%。五是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2002—2009年,重点县退耕还林还草14254.5万亩,新增经济林面积13153.3万亩,新增草场面积7965.01万亩,实施扶贫异地搬迁约700万人。

  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入推进,增强了贫困地区广大群众的自强自立精神和自我发展能力,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和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我国也是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指标的国家,成为全球减贫的主要贡献者。

  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

  一是贫困人口规模依然庞大,减贫趋势呈马鞍形,返贫面临新的压力。2009年,全国119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还有3597万,占农村总人口的3.8%。比例不高,但规模不小。2001年以来,我国的减贫趋势呈现出明显的马鞍形变化。2000—2003年,低收入以下贫困人口年均减少301.7万,减贫进程较“八七计划”期间明显放缓。2004—2007年,随着统筹城乡、以工促农战略的实施,国家相继出台了农业补贴,农村社会保障等政策,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事业的投入力度,减贫速度明显加快,低收入以下贫困人口年均减少1049.5万。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减贫进程受到明显影响,当年贫困人口只减少313万,2009年也仅减少410万人,年均脱贫人口规模基本回归到2000—2003年的水平。而这种局面,还是在农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提高低保标准的情况下取得的。

  二是发展严重不平衡,连片特困地区的矛盾更加突出。根据国家统计局贫困监测数据,2001—2009年,贫困人口比例,西部从61%增加到66%,民族地区8省从34%增加到40.4%,贵州、云南、甘肃从29%增加到41%。

  三是自然灾害威胁严重,防灾抗灾能力不足。据统计,贫困地区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几率是其他地区的5倍。近几年的情况就更加突出。贫困地区防灾抗灾能力明显不足。许多生态环境脆弱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牧业生产受灾害威胁十分严重,农民生计尚未得到稳定解决。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防灾抗灾能力 回归 数据 经济林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0-12-24/363.html

无相关信息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