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徐艳丰:田野里走出的秸秆扎刻大师


他是一个农民,他也是“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永清秸秆扎刻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40多年创作了80余件作品,获得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山花奖、民间工艺金奖等50多个奖项—— 徐艳丰:田野里走出的秸秆扎刻大师

  □□ 本报记者王会

  永清秸秆扎刻技艺至今有四十多年的历史,这项技艺的始创者叫徐艳丰,是一位地地道道从田野里走出的艺术大师。近日,记者在徐艳丰的家乡,河北省永清县刘街乡南大王庄村采访了他。

  他的作品成了国礼,秸秆扎刻成了“非遗”

  “徐老师最大的成就,是他让草根的永清秸秆扎刻成了国礼,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陪同采访的廊坊市群艺馆的王晓燕告诉记者,“1982年徐老师的作品就被当做国礼赠送给日本友人,2008年永清秸秆扎刻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他成为该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在徐艳丰家客厅的屋顶上,记者发现一只挂着的八角花灯,尽管色泽已经泛黄,但工艺精美。徐艳丰告诉记者,这是他13岁时,花费了七八个月的时间制作的。徐艳丰生于1952年,没读过书,到现在也不认识字,更不懂建筑学、力学、结构学。但是,从11岁用高粱秸秆做了第一只蝈蝈笼至今,他已创作了大小80余件作品。“徐老师的作品件件精妙、巧夺天工。”王晓燕说。

  回忆起他第一次创作扎刻“天安门”的情景,徐艳丰依然记忆犹新。“文革”开始后,他在电影里看到毛泽东主席接见红卫兵,被宏伟的天安门城楼所吸引,他就想用高粱秆做出来。但他跟着电影队跑了8个村子也没能看清。因为姥爷是抗日烈士,过年的时

  候县民政局给姥姥送来一张年画,年画的背景是鲜艳的天安门。徐艳丰如获至宝。创作期间,他常常忘了喝水、吃饭,困了就睡一会儿,醒了再接着干。村里人笑话他,父母认为他不务正业,为此父亲没少打他,但他没有止步,因为秸秆扎刻寄托了他全部的梦想。三年零七个月后,长两米、宽一米,粗细长短用了70多万节高粱秆的天安门模型做好了,城墙、城楼、配楼、金水桥、华表,样样具备,观者无不交口称赞。

  1982年,河北省搜集民间艺术,永清县把徐艳丰的作品推荐了上去。“省里专家看了我的‘天安门’觉得非常精美,想带到日本参加省里和长野县的文化交流。”展览办了一个月,徐艳丰的扎刻“天安门”因其规模最大也最精致,展览结束的时候,征得他同意,作为礼物送给了长野县。说到这件事,徐艳丰仍然很激动。

  “这个东西我不卖

  ”

  1982年,从日本回国以后,徐艳丰对秸秆扎刻的热情被彻底点燃。接下来他一鼓作气,用了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扎制了“佛香阁”。“‘佛香阁’做成后,我脑子里突然闪现了一个念头——把它送给国家。”徐艳丰说。于是他到了北京。可徐艳丰并不知道哪个部门收藏这类东西。他把“佛香阁”放到了天安门广场。精美的扎刻马上吸引了众多的目光,“当时不少人喜欢我的东西,问我卖不卖,我说不卖,这是我要送给国家的。”

  在一位景山学校老师的指点下,

  徐艳丰来到了中国美术馆。两位工作人员把他接进了美术馆,“当时美术馆馆长和一些专家都出国了,但工作人员认为我的作品非常精美,就建议我留下,回去等消息。”

  回到家后的徐艳丰哪里放心得下,回想家人的不解、妻子的反对、街坊邻居的冷嘲热讽,徐艳丰感到了莫大的压力。“那时真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20来天人瘦得皮包骨。”徐艳丰回忆说。

  第29天时,妻子兴冲冲地拿回一张报纸让徐艳丰看,刚看完徐艳丰就哭出了声。“那是《中国青年报》,上面登了一篇《这个东西我不卖》的文章,说的就是我在北京的那段经历,而且文章结尾处还提到“佛香阁”模型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事。”徐艳丰在村里引起了轰动,老父老母也终于理解了他。接下来就是一批批的记者,一篇篇的报道,徐艳丰和他的扎刻艺术终于为所有人肯定。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高粱 株距 八角 杂交高粱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0-12-14/31.html

无相关信息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