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肥水用在刀刃上”


“肥水用在刀刃上”

  □□本报记者黄朝武郝凌峰

  中国农业大学的师生们带着研究课题在河北省曲周县白寨乡北油村针对小麦不同栽培模式、不同品种等设立80多个试验方,并实地为农民提供技术辅导。图为大学生们正开着农民吕玉山的“科技服务小车”巡视麦田生长情况。  本报记者刘刚摄

  4月的河北曲周县,麦田里一片青绿色,麦苗已长到20公分左右,正处于分蘖期。记者来到白寨乡一片麦地边,远远就看到一位老大妈和两三个年轻人蹲在麦田里,似乎正在“找什么”。带着好奇和疑惑,记者向他们走去。

  “小麦马上就要到拔节期了,这个时候的肥水管理最为关键,做好了就能增加产量。”长期在此驻点指导的中国农大资环学院教授张宏彦说,“这些麦苗看上去长得不太高,但不能凭此表象,就让农民浇水施肥。如果小麦分蘖过多、麦苗旺长,这个时候再浇水施肥,反而不好。因此,我们让学生带着农民一块儿数亩总茎数,既可以为春季肥水管理提供依据,还可以改变农民传统种田观念。”

  “肥水应该用在刀刃上。不见得每块麦地都要在同一时期浇水和施肥。”张宏彦告诉记者,要根据小麦返青时期的分蘖情况,对不同麦苗实行分类管理,促控结合。对于亩总茎数小于45万的麦田,肥水管理应以促为主,以增加亩穗数;亩总茎数为45万~60万的麦田,肥水管理应促控结合,提高分蘖成穗率;亩总茎数为60万~80万的壮苗麦田,肥水管理应控促结合,提高分蘖成穗率,促穗大粒多;亩总茎数超过120万的旺苗麦田,肥水管理应以控为主,否则拔节期以后易造成田间郁蔽和倒伏。

  白寨乡北油村村民吕玉山家今年种3.9亩小麦,在农大师生的带动下,他成了科技种田的行家里手,经常给乡亲们讲解种田技术要点,劝农民改变旧观念,相信科技。他说:“过去农民种麦到时间就浇大水、上大肥,产量就是上不来,有时还减产。现在听了老师们的讲解,懂得了什么时候该浇,什么时候应该推迟浇,不仅节省了浇水成本,还增加了产量。”

  曲周县地处黑龙港流域上游,历史上盐碱面积占耕地的40%。30多年来,经过以石元春院士、张福锁教授为代表的几代中国农大师生和当地人民共同努力治碱,曲周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根本改善,去年小麦平均亩产达到300多公斤,但这个产量相较于其他地区而言仍然很低。为此,中国农大资环学院2009年和曲周县政府共同在白寨乡建立“小麦/玉米万亩双高示范基地”,利用科技投入,辐射带动全县农民“向土地要粮”。

  “去年在遭遇低温、干旱等不利气候条件下,因为技术、管理措施到位,2万亩辐射示范方小麦亩产达到400公斤,163亩核心示范方亩产达到445公斤。”一直在曲周农村“读完”研究生今年即将攻读博士的中国农大资环学院学生曹国鑫说,“今年气候条件比去年好,只要我们的技术、管理、指导到位,小麦产量超过去年不成问题。”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麦 分蘖 施肥 拔节期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