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由中国化工报社《农资导报》主办的作物细菌性病害防治专家研讨会暨产业创新联盟成立筹备会在北京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受种植业结构调整、极端天气频发、新型病害流行等因素影响,中国细菌性病害目前发生面积在1.2亿亩次,并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为害程度已经超越病毒,成为仅次于真菌的第二大病原物。
土传细菌
长期连作让防治难上加难
作为土传细菌病害的典型代表,青枯病防治被公认是世界性难题。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因青枯病给马铃薯产量带来的损失超过9.5亿美元。在中国,青枯菌为害马铃薯、生姜、烟草、桉树、油橄榄和桑树等重要经济作物,由3号小种引起的马铃薯青枯病在我国的平均发病率为5%~20%,严重地块可达30%以上;由4号小种引起的姜瘟病至今仍是中国生姜产业健康发展的制约瓶颈。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植物病原细菌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冯洁指出,青枯菌可于土壤、水体和病残体中长期存活,一但条件适合,可以成为青枯病的初侵染源。由于青枯菌寄主范围多达200多种植物,生产上推广的多数经济作物品种抗病性差,国家投入的研发力量有限,难以在短期内通过抗病品种解决青枯病问题。生物防治在青枯病发病不严重时有一定效果,高温、高湿发病严重时效果欠佳。目前生产上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是土壤熏蒸:氯化苦、棉隆、威百亩等,但是研发成本较低的土壤熏蒸药剂迫在眉睫。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徐进表示,不仅仅是马铃薯、烟草、和生姜青枯病,事实上很多土传细菌性病害均难以防治。由于我们国家地少人多,土地复种指数高,单一作物长期连作导致土传病害日趋严重。比如常见的马铃薯青枯病、疮痂病和黑胫病,不仅是土传,亦可通过块茎繁殖材料进行传播,种薯内部带菌,采用常规种子处理是没有防治效果的;此外,国内种薯的检测指标和质量也令人堪忧。采用滴灌和施药相结合的方式,与人工灌根相比,不仅能够节省人工,也能过避免水流引发的病害传播。
超越病毒
细菌性病害成第二大病害
“由于防治难度大且防治产品少,细菌性病害的危害程度已经超越病毒,成为仅次于真菌的第二大病害。”长期奔走在细菌性病害防治一线,让中国农科学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赵廷昌感触很深。赵廷昌表示,细菌性病害不是癌症,要想防治需做好三点:第一是加大力度开发种子处理药剂,并考虑安全风险问题。在瓜菜上,有60%~70%的细菌性病害,如溃疡病、疮痂病、角斑病、菜豆疫病等,都是由于种子带菌引起的。第二是药剂防治要与使用技术相结合。施药均匀性和雾化程度一定要好,才能提高防治药效。第三是加强技术培训。有时细菌性病害防治、识别难,尤其是针对一些混发性的病害,主要原因是经销商和农户根本不认识,导致药不对症。
针对种子处理剂产品的研发,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化学防控专业委员会主任刘西莉指出,可用于防治细菌性病害的杀菌机有效成分比较少,登记用于种子处理的更少,尤其针对种传的细菌性病害。对于一些拥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创制农药新产品,建议企业一定要把作用方式和作用机理研究透,才能够为后续的药剂科学使用和市场推广提供依据,把产品打造成精品,对细菌性病害进行有效的防治。
由于防治手段较少,药剂防治是细菌性病害防控的主要手段。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李永平表示,目前中国杀细菌药有30多种,但保护性药剂比较多,内吸性、治疗性药剂少;一般性防效药剂多,高效药剂少;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一些产品如噻枯唑、农用链霉素等经长期使用,抗药性逐步产生,防效下降,需要加大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18-05-11/336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