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首先是从农村改革开始的。那么,改革开放30年中国在科学施肥领域取得哪些突破?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张福锁教授。他认为,全社会认识到施肥对于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并开始从过量施肥走向合理。从企业来说,已经开始根据农业需求生产化肥。这是30年来企业经营策略最大的改变,也是科学施肥给企业带来的最大启示。而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需要综合养分管理技术引领未来。
《农资导报》: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科学施肥领域取得哪些突破?
张福锁:因为中国的主要人口是农民,因此,在1978年12月18日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首先迎来了改革的春风。改革开放使农民有了土地自主经营权,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农业科学施肥领域看,30年来最大的变化就是:全社会认识到施肥对于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从政府到普通民众都认识到施肥不仅对作物增产很重要,而且对环境很重要,施肥不合理会造成经济效益下降和环境风险。这些观念在过去只有专业技术人员才知道,社会上很少有那么多人去关心科学施肥这件事情。而在这短短30年里,大家都明白了化肥科学施用对于农业和环境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变化之一就是农民看到施肥可以大幅度增加作物产量,在很短的时间内认识到科学施肥的重要性。农民看到了就信,政府和科研部门也很受鼓舞,全社会大力推动科学施肥技术,化肥用量增长速度很快。但是,随着施肥量的不断增长,到了20世纪90年代,部分地区出现了过量施肥现象,如何减少用量、保证粮食增产与环境安全成了新的问题。当时提出这个问题以后,许多专家和领导都不理解,甚至提出了反对意见,农民就更不接受了。
但是到了今天,许多农民已经认识到多施肥不一定多增产,甚至适当降低化肥用量不仅不会减产,而且还会增收节支和保护环境。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区,农民自觉在农业生产中将氮肥用量降低。特别是今年磷肥、钾肥价格大涨,农民用肥量进一步调整,这对于科学施肥来说又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另外,前几年中国农业对高浓度复合肥需求量大,尤其是高浓度复合肥的需求供不应求(如氮磷钾含量为15%-15%-15%)。但从今年开始,这些复合肥的用量也在往下调,浪费在减少。总的看来,改革开放是一个思想逐步放开,对原有传统观念逐步突破的过程,而改变农民施肥观念同样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从不施肥到认识到施肥的重要性用了10多年时间,而从过量施肥到走向合理,把肥料用量降下来,改变刚刚形成的观念,难度相对就大一些,要求的技术也更高一些,但是中国农民现在已经有了这个科学施肥的意识,这种发展对于社会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进步。欧洲人经历了100多年才认识到这个问题,而中国仅仅在这30年里就有了这种变化,这是中国科学施肥方面很大的进步。
从技术上来说,20世纪80年代推广的合理施肥、平衡施肥很有成效,尤其对粮食增产起到了很大作用。当时采用的效应函数法、目标产量法以及测土施肥等方法,对中国科学施肥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以后,中国施肥过量问题又出现,在施肥技术发展上出现了徘徊:原有技术都是针对土壤养分不足看如何补给的,而如何将肥料用量降下来,既保证产量又降低环境风险的科学施肥技术尚是空白。因此,最近10多年,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这方面。
针对中国施肥不足和施肥过量
问题同时存在的现实,一方面,需要继续完善已有的施肥技术,推动国家大面积推广应用这些技术,促进农业均衡增产;另一方面,需要寻求探讨新的理论和技术,综合利用各类养分资源,减少养分的过量投入,降低农民的经济压力和环境风险。
回顾中国农业大学在推广科学施肥方面所做的工作,我们感到欣慰。从上世纪80年代推荐施肥技术到引进创新植物土壤快速测定技术,到现在的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我们一直走在工作的前面。特别是中国农业大学提出和完善了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体系,实现了不同来源养分的综合利用,将土壤、环境、肥料中养分与作物需求相匹配,既保证了作物高产,同时又减少了环境风险;并且提出把养分管理技术与高产栽培技术、经济管理和政策调控技术相结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可以说为我们国家这个阶段科学施肥技术的突破和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从全国来看,应该说养分资源综合管理也是科学施肥领域的一个重大变革。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08-10-24/312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