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在大城市打拼,还是回到家乡,是当代人一直在讨论却始终没有正确答案的议题。70后新农人欧阳琪,37岁回村创业,投入6000万改革,让小作坊变大工厂,帮助50万桂阳人累计增收1亿元。他是桂阳县人称赞的“桂阳米王”,也是县域合作伙伴。
慢条斯理、脚踏实地、不善言辞、喜欢陶艺……几乎所有人都这样形容欧阳琪。
“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字,慢。”欧阳琪的妻子笑了笑。
身为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掌门人,他慢?
(欧阳琪)
“这种像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的慢生活,没意思!”
1999年,欧阳琪毕业后被分配到桂阳县市政公司工作。此时的他第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不想一辈子待在体制内,却又不知道出去了能做什么。
“一定要出去闯!这种像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的慢生活,没意思!”
这样的声音常在欧阳琪耳边响起。不少同事陆续离职,创业成功的好消息不断传来。两年后,他瞒着所有人,辞职去长沙重新开始。
他管这次行动叫“改革”,改得是命运。
路都不是白走的,时间花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读书时擅长电脑的爱好,让他得以在电脑城找到一份系统软件安装工作,成为当时少见的人才,一月能挣大几千,比之前在事业单位多了15倍。
“我不靠家里,也能过得很好。”有了第一笔创业资金,欧阳琪投入到新兴的电商领域,在线上开了十几家服装淘宝店。巅峰时,一天发了一万多件衣服,开店两三个月就挣了一百万。
“慢,其实也是快!”
然而,欧阳琪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也会有公司倒闭的一天。2006年,他跟朋友合伙开的锰矿选厂因选法不得当,又恰逢金融危机,在2008年底关闭,巨亏400万。
挣得钱几乎归零,最根本的失败原因是什么?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欧阳琪寻找了7年多。
这段时间里,他翻遍了史玉柱、马云、李彦宏、宗庆后、王健林等著名企业家的报道,阅读了许多创业管理类的图书,试图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答案……
直到陪孩子学陶艺时,老师拍拍他的肩,让他别赶时间,慢下来才能磨出好作品。就在那一瞬间,他突然明白,“慢,其实也是快!沉下心想好怎么做,做起来才会又稳又快!”
读懂了人生,那未来到底该走哪条路?要不要接下父亲的米厂?
欧阳琪说,父亲年龄大了,不说经营,仅仅一个建设手续的申报,他拖着孱弱的身子跑了一年都没有进展。这些其实早已在他心里结成了一个疙瘩。
2016年的初一,欧阳琪郑重地对父亲说:“壮大米厂的事,我来做,你休息。”父子二人因多年争论“回村办厂能不能赚钱”而产生的矛盾终于化解。
“这条路虽然走得艰难、缓慢,但它值得我奋斗一生。”
跟长沙、郴州相比,村里的生活节奏固然很慢,但这并没有磨掉欧阳琪的锐气,他从来不是一个喜欢待在舒适区的人。
于是,他接手米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革”。
他投入6000万,购买先进设备,创新加工流程,实现全自动化生产,每个生产车间只需要1名工人就能完成全部操作。
(欧阳琪引入先进设备进行标准化生产)
不坚决果断、不全力以赴,想有脱胎换骨般的新生就是天方夜谭。
他在桂阳县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创新开展粮食订单和优质稻开发工作,建立优质水稻示范基地。
他要求农户换种优质水稻品种、延长种植周期,但这样一来就导致成本变高,很多农户拒绝配合。他们要么不种,要么掺杂别的稻谷,以次充好。
等稻谷变成米,不少客户给欧阳琪打电话说品质不行。欧阳琪二话没说全部回收退款。“这不仅仅是一单生意的问题,而是对客户承诺的兑现。”
创业不易,过程曲折,但他都咬牙坚持下来了。他很清楚自己将要做的事。
欧阳琪望着桂阳一望无垠的稻田说道:“许多事必须改,特别是推进传统农业现代化。这条路虽然走得艰难、缓慢,但它值得我奋斗一生。”
“不害怕走起来有多慢,坚信永远前行便有盼头!”
老百姓从事大米种植,一次失误,代价就是一整年的劳动成果。
考虑到大米的长远发展,和众人商议后,欧阳琪将收购价提高至160元/100斤,比以往高1.8倍左右。但因为信任度不够,农户参与的积极性依然不高。
“做农业,不害怕走起来有多慢,要坚信永远前行便有盼头。”欧阳琪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2/2021-08-17/251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