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当代新乡村建设运动实践总结及反思


  由此可见,民国年间内在于当时现代化制度变迁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我们要学习效仿的历史资产,然而,也只是近代化以来的乡建主流和目标,而不是源头和根本。真正的源头和根本,是中华民族的国学传统、农耕文明等根深叶茂几 千年的文化体系基础。没有这个老根或者源头,便没有乡村建设运动的文化历史根据和社会基础。当然,没有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军事政治侵略,便没有当时只能是第二三产业剥夺小农造成乡土经济社会破产,从而形成了乡村建设运动的政治经济群体土壤。

  乡村建设,本意就是乡村文明复兴。“相对主流历史及其意识形态化的政治正确而言,近代以来的乡村建设是对数千年中华文明历史传承的一种‘建设性的改 良’,是更为久远的民间社会史的延续。”乡村建设大道,本意上是体认中国乡土文化的自觉复兴、寻根之路。它需要有一种知行合一的、到乡村发掘整个民族 国家道德源泉的精神力量,在个人讲是“有志气”,在民族和国家讲是“有正气”,也就是孟子所讲的“浩然之气”。

  (三)新乡村建设运动之未来:开创通向生态文明之路

  从另一方面来讲,当代新乡村建设运动之道,正是通向执政党提出的“生态文明”而先行的道。

  因为生态文明正须寻根于传统农业文明。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式文明,其得以实现的两个必要条件是:从理念上,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 明理念”;从举措和行动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之中。一个曾经创造了人类最成熟、最灿烂的农业文明的伟大民族,在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否定了自己。在追求工业文明的时代,传统农业文明作为一个现实的、需要改造的对立面,经过“百年中国,一波四折”式的现代化制度变迁,似乎被沉没于中国历史的“黑洞”里去了。然而,任何文明形态都是处于历史的、具体的场域之中的,现实中总有历史的影子。生态 文明所倡导的“尊重自然”之理念,难道不是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传统道理的呼应吗?其相关举措的倡导,难道不是以某种姿态呼应了“敬 畏生命”、人道社会道天道“道器一体”的中国文化道统吗?生态文明建设,冀希望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就从这个目标宗旨的实现 上,也得对中华民族曾经拥有的数千年农业文明持续发展之原理心怀敬仰才是。生态文明建设若想流长,则必要溯源;若要繁华永续,则必凭滋润根本;或者说,为了未来,必须寻根历史。中国高度统一成熟的农业文明,与中华民族生存圈特有的天时、地理、人文环境和生存方式密切相关,是一个超稳定的以“农业为本”的文 明形态系统,因而达至数千年之相对永续。历史规定着未来,未来回应着历史。中国的生态文明若要实现永续,其有效可信的方式是溯源,是在某种程度上复兴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文化不同层次的农业文明支撑体系。

  综上,以复兴乡土文明为根本,这与民国年间 乡村建设运动之道相吻合,只是这个道要朝两条路向延伸过去,一条通向历史,以求根深本正之切;一条通向未来,以开拓生态文明之先,这正是当代新乡村建设运动的双轨一体之大道。因而,一方面,有以中国工业化早期梁漱溟等乡村建设思想为镜鉴通向中国乡土文明历史的清晰脉络;另一方面,在超越工业文明而达至生态 文明伟大战略的内在呼应,在工业化与生态化两个文明转变征途的具体实践内部的复杂张力约束中运动着。

  从此阐释来看,以开封乡村建设运动10年为例的当代新乡村建设运动,事在理中,理在道中,由无数仁人志士所参与的众多事件,在宏观社会结构和历史变迁中已经有了正本清源的坐标定位。事已过去,理当其时,道在历史并通向未来,当代新乡村建设运动必将生生不息。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群体 土地 试验区 可持续发展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