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一早,安存辉就站在了村文体广场一侧。一座面积400多平方米的村民文体活动中心即将竣工。映着朝霞,他露出了笑容。
安存辉是沈阳市沈北区兴隆台锡伯族镇兴隆台村党支部书记。“他是大家公选上来的村支书,演讲答辩时承诺要建村民文体活动中心、修好村路,当选后两个月立即兑现了。有文化、有魄力,我们服气!”村民王翠坤说。
2009年5月至8月,沈阳市彻底打破身份、地域界限,进行了该市
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公选村党支部书记活动。在当下村建设的语境中,沈阳的探索,为破解村党支部书记难选、难干的困局提供了一种注解。
为什么选——
工业城市要突破农村发展“短板”
沈阳的举动并非偶然之举。
赵久平,沈阳市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处长。一直从事基层组织工作的他,几年前一直忧心的是,“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薄弱,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了。”
沈阳市委组织部曾经做过调研,全市1503名村党组织书记中,46岁以上的972人,占64.7%,其中50岁以上的348人,占23.2%;大专及以上学历的413人,只占27.5%。整支队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问题非常突出。
赵久平记忆犹新的一个细节是:“几年前,对全市村党支部书记培训时,一些年纪大的有的把腿跷到了桌子上,有的抽烟,还有的光着膀子。纪律都没法遵守,就别说领会讲授的政策精神了。”
队伍老化、综合素质不强,正雄心勃勃实现全面振兴的老工业基地沈阳,遭遇了县域经济“老牛拉慢车”的瓶颈。沈阳市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副处长汤思奇给了记者这样一组数据:沈阳四个郊区的经济总量加起来不如深圳宝安、杭州萧山、苏州昆山、广州番禺中的任何一个。在2005年公布的第一届全国“千强镇”名单中,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宁波有57个入选,杭州有52个入选,而沈阳则为零。
事实上,出现这样的现象,并非沈阳各级党组织不重视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根本原因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优秀人才大量流向城市,农村发展后继乏人。”统计显示,沈阳市9.5万名农村党员中,55岁以上的占到了43%,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到了64%。“在‘本村人当本村官’的传统模式下,一些村出现了无人可选的情况,这迫切要求我们扩大视野,大胆突破选人用人方式。”汤思奇说。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着力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探索村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这为沈阳创新村党支部书记选拔培养机制提供了有利契机。2009年5月,沈阳正式启动了公选活动。
如何选——
百名村党支部书记PK产生
作为沈阳市的第一次尝试,沈阳市委组织部做了“精心准备”,将公选设计为七步:宣传报名→考试考核→实地考察→答辩测评→任职上岗→公开承诺→岗前培训。
这些环节紧密衔接,既着眼于通过科学的设计选拔出优秀人才,同时又立足扩大基层民主,切实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这让沈阳的公选亮点迭出。
亮点一:打破身份界限、平等参与
王少忱是一位机关干部。2004年通过公务员录用考试考进沈阳市康平县郝关屯镇政府,先后任团委书记、办公室主任等职。看到公选公告,王少忱在全镇第一个报了名。他认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来了,而公选将是未来的一种趋势。”
打破身份界限、平等参与,成为沈阳此次公选的一大特色。沈阳规定,全市范围内符合条件的党员均可报名参选,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参与公选,允许跨区、县(市)报名参选。
最终的统计显示,在报名参选的423人中,不乏后备干部、优秀党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致富能人、大中专毕业生。而拿出进行公选的100个村,大多是基层组织建设相对薄弱、本村没有合适人选的村。这正是组织者所要达到的初衷。“身份的多元化,打破‘限定村内选人、固定本村任职’的框子,拓宽了选人的视野,从源头上解决了村党支部书记难选的问题。”赵久平说。
亮点二:考试“农”字当头,避免高分低能
笔试面试内容的科学性与否无疑是决定能否选拔出优秀“领头雁”的关键。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09-11-04/101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