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循环经济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与对策


  3.秸秆收集、运输、储存比较难。农作物秸秆品种多样,具有生产时间的季节性和生产区域的分散性,导致运输成本高,储存难度大;收获季节性强,夏收时从收割小麦到播种玉米或水稻,一般只有20多天的时间;收割、捡拾、打捆设备不配套,造成秸秆的收集贮运难度大、成本高,加上服务体系不健全,秸秆收集贮运问题始终是制约秸秆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之一。

  4.政策配套有待完善。政府部门对农作物秸秆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不够,政策激励机制和资金扶持不够,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秸秆综合利用优惠政策有待完善,导致秸秆焚烧事件仍屡有发生,部分补贴资金落实不到位,极大地影响了秸秆综合利用单位或个人的积极性,也影响了秸秆产业的发展。

  三、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的思路及政策建议

  安徽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应结合本省实际,以政策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完善为保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商品化收集、产业化增值,力争2015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在工作思路上要坚持四项原则,即疏堵并举、治本为主,政策引领、综合施用,突出重点、示范推进,强化机制、责任包保;在工作方法上要以农民得实惠为根本,着力把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作为惠民、利民、富民工程,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

  1.加强宣传,提高人们对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的环保意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广泛宣传秸秆综合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引导农民树立秸秆也是重要资源、抓好秸秆综合利用也能增收的新观念。开展秸秆还田、免耕还田、快速腐熟还田等示范创建活动,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发展秸秆经济。宣传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条款,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使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真正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

  2.健全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各级政府都应积极推行秸秆补贴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措施。首先是整合现有资金。允许各地从国家发展现代农业专项资金、国家粮食大县补助资金、省财政安排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农业项目建设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支持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片建设。争取将秸秆粉碎灭茬、秸秆加工、牧草收割、饲喂等机械列入购机补贴目录,享受农机补贴政策。其次是安排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秸秆利用综合、秸秆利用机械购置,秸秆气化炉等小型能源化利用设备购置和工业化收集和贮运等的补贴,并利用世行贷款发展秸秆制沼气。

  3.建立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法规和激励机制。通过协调有关部门减免税费,协调银行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用地优惠或无偿用地、秸秆运输绿色通道、秸秆加工及储运企业用电按农业电价收取等措施来调动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要完善目标考核,明确市、县政府是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责任主体,并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建立奖惩机制。

  4.大力推广秸秆多层次多渠道综合利用途径。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对农作物秸秆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一是加强农业利用。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力争到2015年,全省秸秆还田面积达到3000万亩以上,年消化秸秆量可达1599万吨,占秸秆总量的36%;大力发展养殖业,争取到2015年,秸秆饲料化利用量提高到489万吨,利用比例提高到11%;大力发展食用菌栽培,争取到2015年,秸秆的基料化利用比例提高到4%。二是发展工业利用。在着重解决打包离田和收集储运环节的基础上,重点推广生物质发电技术,力争到2015年,全省秸秆发电厂发展到30个,年消化秸秆444万吨。三是加快燃料利用。发展秸秆压块固化,广泛用于各种小型锅炉和民用燃料,并大力推广民用秸秆气化炉具。

  5.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创新。根据国家秸秆农业利用的总体规划和方向,结合安徽实际,制定中长期规划,特别是秸秆青贮、生物制肥、生产沼气等,以确保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培肥地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增加科研投入,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秸秆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大力支持秸秆生物制肥、生产沼气、乙醇、直接还田、压缩成型燃烧等项目的研发,开发出使用简单、便于推广普及、能大幅度降低使用成本、提高利用效率的新技术和新设备。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综合利用 沼气 饲料 玉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