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循环经济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与对策

零零社区网友  2014-08-22  互联网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的重要副产品,可以用作燃料、饲料、肥料、生物基料和工业原料等。安徽省作为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和商品粮基地,农作物秸秆资源十分丰富。多年来,受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一部分农作物秸秆被弃置或者露天焚烧,使“资源”变成“污染源”,造成巨大资源浪费和污染环境,产生诸多不安全因素。因此,如何做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

  一、安徽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

  2012年全省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11435万亩,秸秆总量为4443万吨,其中主要农作物秸秆利用量2594万吨,占总量的58.4%。具体的利用情况见表1。

  1.肥料化利用。秸秆还田是秸秆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提高土壤养分水平,改善土地物理性状,优化农田生态环境,促进作物增产。全省秸秆还田量约为1066万吨,占秸秆总量的24%。可供还田的秸秆主要是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秸秆等,还田的形式有机械粉碎还田、人工抛撒还田等,其中:机械粉碎还田主要集中在皖北地区,以小麦、玉米秸秆为主,2012年全省机械粉碎还田面积达1570万亩,占机收农作物面积的21.4%,消化秸秆量628万吨;秸秆人工覆盖还田和堆肥,主要在合肥以南地区,以水稻和油菜秸秆为主。

  2.饲料化利用。以玉米、大豆、花生等秸秆为主,做青贮饲料,约占秸秆总量的6%。近年来,安徽养牛业发展放缓,特别是一家一户养牛量大幅下降,致使秸秆饲料化利用率大幅下滑。

  3.能源化利用。一是生物质发电。2012年全省通过发电消化利用农作物秸秆量为178万吨,占秸秆总量的4%。目前安徽已建成并运转的生物质电厂8座,累计装机规模21万千瓦,发电量11亿千瓦时。另有6座生物质电厂在建。从经营情况看,各生物质电厂普遍存在亏损问题,主要是除国家补贴政策未及时到位外,秸秆收集、运输、贮存问题导致成本上升,进一步吞噬了发电收益。二是工业和民用燃料利用。2012年全省工业锅炉燃料和民用燃料共消化秸秆量约728万吨,占秸秆总量的16.4%。其中工业锅炉燃料消化秸秆量16万吨,农民炊事用燃料消化秸秆量712万吨。从秸秆压块看,由于加工用地、用电及投入等原因,安徽省秸秆压块企业较少,规模不大,推广不快。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现有较大型固化成型企业6个,小型固化站22个,年加工秸秆16万吨左右。从秸秆制沼气看,与江苏、河北、江西等省秸秆制沼气消化秸秆量都达到30%以上相比,而安徽发展明显滞后。

  4.原料化利用。2012年全省造纸、板材等工业利用消化秸秆量266万吨,占秸秆总量的6%。其中秸秆造纸是安徽省传统的消化秸秆项目,由于污染问题得不到解决,目前已基本停产;秸秆人造板、秸秆木塑、秸秆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目前在国内尚处于落后水平;阜阳等地已有企业利用秸秆生产活性炭,但未量产,消化量非常有限。

  5.基料化利用。目前,全省每年食用菌生产面积4.6万平方米,消化秸秆量约占总量的2%;秸秆育苗基料、花木基料、草坪基料产业也在快速发展。基料化利用虽然总量很小,但秸秆效益很高,如肥东县食用菌生产企业秸秆收购价每吨达500-600元,成为农民增收的好路子。

  总体上看,安徽省2012年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为58.4%,比全国低12.6个百分点(2012年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为71%),比山东、河北省分别低14.2和21.6个百分点,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差距较大,潜力也很大。

  二、安徽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1.秸秆焚烧、丢弃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严重。尽管近年来全省各地连续下发文件,严令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农作物秸秆焚烧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地市仍相当普遍,秸秆丢弃现象也不同程度存在。据测算,安徽省未被利用的秸秆占秸秆总量的41.6%,其中就地焚烧的约占未被利用秸秆的60%(其中:麦秸占就地焚烧秸秆的76%以上)。秸秆焚烧与丢弃,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土壤肥力,还占用大量土地,阻碍交通,影响农村环境卫生。

  2.产业化带动力不强。一是秸秆利用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目前,秸秆综合利用本大利小,导致秸秆综合利用企业数量少、规模小,龙头型、骨干型企业很少。二是农民收集秸秆经济性差。据调查,农民准备收集利用麦秸,需将麦茬高度留在10公分以下,则机收时每亩需多付农机手15元,自己用半天时间收集秸秆折算工价50元,每亩秸秆量200公斤收入约80元,农户每亩仅有15元的收益,农民收集秸秆缺乏积极性。三是社会投资秸秆开发利用的积极性不高,企业每收购1吨秸秆成本为350元,实际卖出价格是400元,获利有限,且项目融资难,制约了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的发展。四是秸秆综合利用的一些新型技术尚不成熟,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等在农村推广存在一定障碍。

  3.秸秆收集、运输、储存比较难。农作物秸秆品种多样,具有生产时间的季节性和生产区域的分散性,导致运输成本高,储存难度大;收获季节性强,夏收时从收割小麦到播种玉米或水稻,一般只有20多天的时间;收割、捡拾、打捆设备不配套,造成秸秆的收集贮运难度大、成本高,加上服务体系不健全,秸秆收集贮运问题始终是制约秸秆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之一。

  4.政策配套有待完善。政府部门对农作物秸秆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不够,政策激励机制和资金扶持不够,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秸秆综合利用优惠政策有待完善,导致秸秆焚烧事件仍屡有发生,部分补贴资金落实不到位,极大地影响了秸秆综合利用单位或个人的积极性,也影响了秸秆产业的发展。

  三、安徽省秸秆综合利用的思路及政策建议

  安徽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应结合本省实际,以政策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完善为保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商品化收集、产业化增值,力争2015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在工作思路上要坚持四项原则,即疏堵并举、治本为主,政策引领、综合施用,突出重点、示范推进,强化机制、责任包保;在工作方法上要以农民得实惠为根本,着力把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作为惠民、利民、富民工程,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

  1.加强宣传,提高人们对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的环保意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广泛宣传秸秆综合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引导农民树立秸秆也是重要资源、抓好秸秆综合利用也能增收的新观念。开展秸秆还田、免耕还田、快速腐熟还田等示范创建活动,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发展秸秆经济。宣传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条款,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使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真正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

  2.健全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各级政府都应积极推行秸秆补贴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措施。首先是整合现有资金。允许各地从国家发展现代农业专项资金、国家粮食大县补助资金、省财政安排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农业项目建设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支持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片建设。争取将秸秆粉碎灭茬、秸秆加工、牧草收割、饲喂等机械列入购机补贴目录,享受农机补贴政策。其次是安排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秸秆利用综合、秸秆利用机械购置,秸秆气化炉等小型能源化利用设备购置和工业化收集和贮运等的补贴,并利用世行贷款发展秸秆制沼气。

  3.建立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法规和激励机制。通过协调有关部门减免税费,协调银行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用地优惠或无偿用地、秸秆运输绿色通道、秸秆加工及储运企业用电按农业电价收取等措施来调动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要完善目标考核,明确市、县政府是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责任主体,并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建立奖惩机制。

  4.大力推广秸秆多层次多渠道综合利用途径。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对农作物秸秆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一是加强农业利用。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力争到2015年,全省秸秆还田面积达到3000万亩以上,年消化秸秆量可达1599万吨,占秸秆总量的36%;大力发展养殖业,争取到2015年,秸秆饲料化利用量提高到489万吨,利用比例提高到11%;大力发展食用菌栽培,争取到2015年,秸秆的基料化利用比例提高到4%。二是发展工业利用。在着重解决打包离田和收集储运环节的基础上,重点推广生物质发电技术,力争到2015年,全省秸秆发电厂发展到30个,年消化秸秆444万吨。三是加快燃料利用。发展秸秆压块固化,广泛用于各种小型锅炉和民用燃料,并大力推广民用秸秆气化炉具。

  5.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创新。根据国家秸秆农业利用的总体规划和方向,结合安徽实际,制定中长期规划,特别是秸秆青贮、生物制肥、生产沼气等,以确保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培肥地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增加科研投入,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秸秆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大力支持秸秆生物制肥、生产沼气、乙醇、直接还田、压缩成型燃烧等项目的研发,开发出使用简单、便于推广普及、能大幅度降低使用成本、提高利用效率的新技术和新设备。

 



http://farm.00-net.com/news/7/2014-08-22/84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