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循环经济

浙江宁波畜禽养殖业向生态循环之路迈进


 

  猪粮安天下。猪、鸡、鸭、蛋等畜禽产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生活必需品,其价格涨落牵动着市民的神经。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规模化畜禽产业,全市肉类自给率去年达到50%,其中生猪自给率超过60%。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人们对改善生态环境的呼声和要求越来越高,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显得尤为必要。结合全市“五水共治”的决策部署,今后农业部门将紧紧围绕生态市建设目标,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积极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生态养殖提升工程,形成产业布局生态、资源利用高效、生产全程清洁、环境持续优化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格局。

  “畜牧业环境整治,关键是要解决好养殖污染环节。”市畜牧兽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一个成熟的养殖基地,需要将养殖与环保两者有机结合,走可持续生态循环之路。

  事实上,这些年来,我市各地政府、部门以及一些养殖企业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加大硬件设施投入,致力于探索科学合理的养殖模式,为宁波畜牧业迈向生态循环之路作出了不少努力,开创了在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成功实践。连日来,记者走访奉化、宁海、鄞州等地畜牧养殖企业,记录好的做法和经验,期待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提供借鉴。

  宁海模式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得益彰

  作为首批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县)创建单位,宁海县开创了“点上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三级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并不断加以完善和提升,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统筹发展。

  以点带线,构建以企业为重点的内部小循环。该县在利用种养殖业所产生的废弃物上做文章,采取农牧结合的发展方式,大力实施畜禽粪便加工还田、沼气工程、秸秆过腹还田等资源循环,在各大相关企业间建立了“畜—沼—果”、“畜—沼—粮”、“畜—沼—鱼”等多种生态种养模式。目前已建成减排典型农业企业20家,其中9家被列为宁波市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以线促片,构建以互利为纽带的产业中循环。以建立生态型“种、养、饲、加”一体化的生产模式为目标,积极推进产业间的有机耦合,率先在浙江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形成了中小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生物物种共生互利、物质多级循环利用等7种循环发展模式,总结出了“农业废弃物—奶牛养殖—有机肥加工—农作物”、“畜牧养殖—粪(肥)—有机复合肥—瓜果菜”、“鱼虾—贝藻”等多种立体化生态型循环模式。区域内60%以上农产品通过优质加工达到转化,60%以上农产品出口创汇,90%以上的农作物废弃物有效转化利用。

  连片成面,构建以园区为载体的区域大循环。宁海把整个县域范围作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试验田和责任田,带动了县域内循环农业整体联动。目前,农业产业逐渐向重点区域集聚,形成了3大特色产业区:东部三门湾区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粮食、无公害蔬菜、瓜果、海水养殖,打造形成“百里经济林长廊”;西北部山区立足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发展茶叶、竹笋、小水果等;中北部定位发展都市农业,发展蔬菜瓜果保鲜、农产品加工、农业休闲产业,并发挥城区市场优势,成为农产品集散中心。县域大循环圈内6大主导产业同步发展,形成了3个现代农业综合区、2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40个现代特色农业精品园的块状产业发展格局。宁东综合区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去年,浙江东海岸生态循环示范园区认定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

  鄞州样本沼液配送串起一条循环链

  2005年,鄞州区生猪饲养量达到65.6万头,规模攀升至历史高处。加上传统养殖户生态环保意识薄弱,畜禽粪便露天随意堆放、排放,生态环境不堪重负。

  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当生态示范县创建大幕拉开之时,畜牧业首当其冲,成为重点整治对象。到2009年8月底,区、镇两级政府共投入治理资金8200余万元,关闭、搬迁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967家,对421家畜禽养殖场采用不同技术工艺实施排泄物治理。如今,全区生猪饲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3000头以上规模猪场饲养生猪占全区总饲养数的80%以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畜牧 社会效益 沼气 转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