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孙伟平、刘举科主编《生态城市绿皮书(2013)》一书提供的资料,选择这两个城市作为样本。该书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绿色发展 城市先行(观察者说)
孙伟平
城市是人类主要聚集地,吸纳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集中了全球最主要的经济活动,消耗了全球85%左右的能源和资源,排放了全球75%左右的温室气体。因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破解“先污染后治理”难题,必须把城市作为重要突破口。
当前,许多城市存在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城市病”丛生等突出问题。倡导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推动城市健康发展的大势所趋。生态城市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在这里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城市成为和谐、宜人的人类栖息地。根据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城市自身的发展规律,生态城市建设应把握好以下着力点。
摒弃GDP崇拜,追求城市生态化。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生态城市建设应进一步强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共存、共生、共荣,促进地球和人类永续发展;坚决摒弃GDP崇拜,以积累绿色财富和增加绿色福利为根本目标,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人民幸福为根本宗旨。具体而言,应以低消耗、低排放、合理消费、生态资本不断增加为基本途径,力求经济系统实现绿色增长,自然系统积累绿色财富,社会系统增加绿色福利,从而实现从生态赤字向生态盈余的转变,建设清新宜人的“美丽城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建设具有强大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应顺应社会信息化浪潮,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特别是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等生态产业,抑制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过快增长,强化节能、环保、土地、安全等指标约束,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形成节能低碳、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达到既定的生产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上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利用原则要求尽可能多地使用已购买的物品,注重旧物回收利用,尽量延长产品和服务的使用周期;资源化原则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把使用后的物品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使原料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充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正增长,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循环经济是工业化、城市化与生态化有机结合的根本途径,是实现环境、经济、社会“多赢”的最佳出路。
倡导绿色消费,鼓励低碳生活。绿色消费是一种适度的、有节制的、健康的消费模式,旨在减少和避免对环境的破坏、对资源的浪费。应利用政策、法规等杠杆,强化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通过科技创新和资源综合利用,切实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核电,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水电,因地制宜地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转变资源和能源消费方式,建立低能耗、低污染、可持续的资源能源体系,如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推进商业、民用、公共机构等的节能减排;大力推广绿色食品、绿色药品,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家电和家居产品,鼓励环保出行,提倡步行、自行车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让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打造宜居城市,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宜居城市是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市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居住的城市。打造宜居城市,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既注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又注重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包括合理的城市规划、繁荣的城市经济、良好的生态环境、完善的社会公共事业、和谐的人文氛围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充分利用生态资源,有效组织自然景观,精心设计绿化空间,营造宜人的城市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摆脱“钢筋水泥森林”的城市印象,克服各种“城市病”,增加城市绿色财富和绿色福利,改善民生,提升民众幸福感。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7/2013-07-29/82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