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湖海,警报频传。水土污染呈现出逐年恶化的趋势,严重影响到流域内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但让记者感受最深的是,面对水污染危 害,农村地区承受着比城市更多的痛苦,农民的利益很难得到保障,于是怎样挖掘污染源头和呼吁百姓提高环保意识成为近期的热门话题,环境保护已成为国家迫在 眉睫的问题。
我国土壤污染呈现一种十分复杂的特点: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污染混合。国土资源部统计表明,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 染。华南部分城市约有一半的耕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长三角有的城市连片的农田受多种重金属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 产力,成为“毒土”。因此我们专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立体污染防治与产地环境质量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典雄。
一、农业安全的首要问题是源头问题
地球涵藏万物,孕育着生命,是我们生存唯一依赖的家园。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造成水土污染事件频发,形势严峻。水土污染问题很大, 情况很严重,成因十分复杂。土壤污染防治不足、环境监管乏力,导致食品药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2008年以来,全国已发生百余起重大污染事故。
国外媒体评论中国的这些年经济增长,是通过消耗环境换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从环保的角度讲,绿色GDP实际上是负增长。从整个中国目前水土现状来说,比较严重。水土污染严重威胁农产品安全和生命健康,关于水土污染这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关系到农产品质量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土壤质量本身就有问题,那么产出的农产品自然而然也是不健康的。
农产品的污染源头,就是产地问题。就像是一个婴儿在妈妈肚子中孕育的时候就有问题,出生以后怎么能成为健康的孩子呢?农产品也一样,原产地就有 问题,之后的环节不管怎么做都是将错就错的。农产品健康的源头在于产地,生产的过程也是重要的问题,从产地环境到种植、管理、最后到成熟后的运输都有很严 格的标准才可以完成。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农产品的源头就已经污染了,怎么再谈其他治理都是没用的。总之,想要保证农产品质量,就要解决源头问题。
二、单纯追逐GDP的发展模式值得反思
当前,我国土壤污染不仅污染加重,而且还在转移扩散。还出现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属污染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区向农村转移、由地表向地下转移、由 上游向下游转移、由东部沿海向内陆转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链转移的趋势,逐步积累的污染正在演变成污染事故的频繁爆发。我国各地区的水土状况有着明显的差 异,各地又有不同的特点。东部沿海一带比较严重,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要好一些。这是由于东部沿海地区污染比较严重,随着产业的升级和转移,企业逐步向 中西部地区转移,随之而来的是污染也呈现出向西部转移的趋势,并且来势很猛。
蔡典雄认为,这个趋势是个很危险的信号,需要国家重视起来。应该从国家层面关注这个问题。众所周知,西部地区地势置比较高,我们国家的水都是从 西往东流下来的。如果东部沿海地区的污染企业搬迁到中部甚至是西部地区,按照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出20年,西部地区会成为第二个重污染地带。到那 时,地理位置高的西部地区的水往低处流,我国会全部陷入污染区。
蔡典雄说:“虽然在东部地区我国也采取过很多措施,大力度解决污染问题,但是效果都不是很好。换句话说就是:东部地区的治污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最终的办法只能靠搬迁,关停,治标不治本。一些污染型产业和污染型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只会把中西部也污染了,这是很严重的区域问题。”
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指引下,对待环境问题,各地区、各级政府、企业大多采取的是先污染后治理或者是边污染边治理的方式。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来换取GDP的增长。面对越来越恶劣的环境污染,我们有没有思考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恶性循环。
蔡典雄认为,这和当前的环境治理方式有关。先污染后治理成了很多人的惯性思维,政府和有关部门大多是充当着“救火员”的角色。这种救火式的治理 方式就是脚疼治脚,头疼治头。哪里有问题,就去哪里抓,而不去追究源头的问题。蔡典雄说:“农产品安全问题为例,如果在市场上有哪家发现了问题农产品,第 一反应就是关闭整改,治理这家的进货渠道。而不去追查该进货的源头问题,卖农产品的人不一定种农产品。有没有质量问题,他们不会清楚。那么抓农产品的安全 就应该首先考虑到田间地头。原产地、原产地的水土情况才是问题的源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7/2013-03-18/82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