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湖海,警报频传。水土污染呈现出逐年恶化的趋势,严重影响到流域内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但让记者感受最深的是,面对水污染危 害,农村地区承受着比城市更多的痛苦,农民的利益很难得到保障,于是怎样挖掘污染源头和呼吁百姓提高环保意识成为近期的热门话题,环境保护已成为国家迫在 眉睫的问题。
我国土壤污染呈现一种十分复杂的特点: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污染混合。国土资源部统计表明,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 染。华南部分城市约有一半的耕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长三角有的城市连片的农田受多种重金属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 产力,成为“毒土”。因此我们专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立体污染防治与产地环境质量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典雄。
一、农业安全的首要问题是源头问题
地球涵藏万物,孕育着生命,是我们生存唯一依赖的家园。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造成水土污染事件频发,形势严峻。水土污染问题很大, 情况很严重,成因十分复杂。土壤污染防治不足、环境监管乏力,导致食品药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2008年以来,全国已发生百余起重大污染事故。
国外媒体评论中国的这些年经济增长,是通过消耗环境换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从环保的角度讲,绿色GDP实际上是负增长。从整个中国目前水土现状来说,比较严重。水土污染严重威胁农产品安全和生命健康,关于水土污染这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关系到农产品质量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土壤质量本身就有问题,那么产出的农产品自然而然也是不健康的。
农产品的污染源头,就是产地问题。就像是一个婴儿在妈妈肚子中孕育的时候就有问题,出生以后怎么能成为健康的孩子呢?农产品也一样,原产地就有 问题,之后的环节不管怎么做都是将错就错的。农产品健康的源头在于产地,生产的过程也是重要的问题,从产地环境到种植、管理、最后到成熟后的运输都有很严 格的标准才可以完成。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农产品的源头就已经污染了,怎么再谈其他治理都是没用的。总之,想要保证农产品质量,就要解决源头问题。
二、单纯追逐GDP的发展模式值得反思
当前,我国土壤污染不仅污染加重,而且还在转移扩散。还出现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属污染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区向农村转移、由地表向地下转移、由 上游向下游转移、由东部沿海向内陆转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链转移的趋势,逐步积累的污染正在演变成污染事故的频繁爆发。我国各地区的水土状况有着明显的差 异,各地又有不同的特点。东部沿海一带比较严重,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要好一些。这是由于东部沿海地区污染比较严重,随着产业的升级和转移,企业逐步向 中西部地区转移,随之而来的是污染也呈现出向西部转移的趋势,并且来势很猛。
蔡典雄认为,这个趋势是个很危险的信号,需要国家重视起来。应该从国家层面关注这个问题。众所周知,西部地区地势置比较高,我们国家的水都是从 西往东流下来的。如果东部沿海地区的污染企业搬迁到中部甚至是西部地区,按照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出20年,西部地区会成为第二个重污染地带。到那 时,地理位置高的西部地区的水往低处流,我国会全部陷入污染区。
蔡典雄说:“虽然在东部地区我国也采取过很多措施,大力度解决污染问题,但是效果都不是很好。换句话说就是:东部地区的治污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最终的办法只能靠搬迁,关停,治标不治本。一些污染型产业和污染型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只会把中西部也污染了,这是很严重的区域问题。”
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指引下,对待环境问题,各地区、各级政府、企业大多采取的是先污染后治理或者是边污染边治理的方式。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来换取GDP的增长。面对越来越恶劣的环境污染,我们有没有思考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恶性循环。
蔡典雄认为,这和当前的环境治理方式有关。先污染后治理成了很多人的惯性思维,政府和有关部门大多是充当着“救火员”的角色。这种救火式的治理 方式就是脚疼治脚,头疼治头。哪里有问题,就去哪里抓,而不去追究源头的问题。蔡典雄说:“农产品安全问题为例,如果在市场上有哪家发现了问题农产品,第 一反应就是关闭整改,治理这家的进货渠道。而不去追查该进货的源头问题,卖农产品的人不一定种农产品。有没有质量问题,他们不会清楚。那么抓农产品的安全 就应该首先考虑到田间地头。原产地、原产地的水土情况才是问题的源头。”
三、治标不治本,危机四伏要警惕
中国在发展,经济在增长。以牺牲环境换取GDP的高速增长也是中国的国情。
国家每年也拿出很多资金在治理污染,总体说是治标不治本。治理太湖也投入大量资金,但是效果不明显,该污染的还是污染。根源在哪?蔡典雄举例 说,就像一个人发烧了,我们现在只会给吃退烧片把烧降下去,过段时间反反复复总是不除根,而不去查看什么病源引起的发烧;下游出现了问题,就把下游的水挪 到中游或者上游去,也许下游的水治理好了。可是,上游中游的水却变差了,流淌下来的还是污水。这就是污染的转移,而不是消灭污染。
近日,有网友反映“山东潍坊许多企业将污水排到1000多米的水层污染地下水”。将污水用高压水井压至地下排污,这一爆料春节期间疯传。公众十 分关注水污染的问题,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人们的饮用水安全。蔡典雄告诉记者,关于山东地下水污染,我们曾在山东调查4000多家企业,无论是1千米以下,还 是几百米,甚至到岩层水,污染还是存在的。原因包括:营养过度施肥;过度不科学的使用水;不过把井打到1000米以下将污水灌入地下是否能影响几百米的清 水,目前我们没有做过调研,还不敢肯定。但据我所以知,山东的井一般打到300~500米就可以取到饮用水。那么有些企业把污水渗入1千米以下,这样逻辑 推断应该不会影响到干净的水质,但是几年或者十几年后谁都不敢保证。因为随着用水量的增加,地下水减少,水位下降,从而导致打井的深度也要加深。谁也不知 道哪一天,打井就打到了现在他们储存污水的地下1000米。此外,污水储存在地下也会对岩层产生影响,导致岩层结构变化,就可能会导致不可预知的事情发 生,比如坍塌等事故。所以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四、对化肥认识的两个误区
相当多的人都认为农产品的安全问题和土壤化学污染是使用化肥而引起的,化肥是有毒的有害的,从事有机农业的人们更认为不应该使用化肥。蔡典雄给 出的解释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化肥的认识一直有几个误区:第一:不用使用化肥种出来的农产品就是好的,使用化肥都是有污染的,是不好的,这一点是错误的。 化肥的本身不存在污染,化肥就像农作物的“维生素”一样,没有它,农作物就不生长或者长的不好;之所以出现一些不良的后果,是化肥使用不当造成,引起土壤 质量的变化。有人说可以用有机肥,但是我们国家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我们应该考虑到产量的问题,粮食安全问题。不使用化肥是不现实的。首先,化肥能够供 给土壤养分(如氮、磷、钾),可提高农作物产量;其次合理、适量使用化肥不会对土壤造成不利影响只会有好处;关键是要控制一个量,要有标准、有度地使用。
第二:使用有机肥种植农产品就是好的,这也是错误观点。我国目前的有机肥不是每一种都是安全的,一些达不到高标准的有机肥也是不安全的,还不如 不使用。如果长期使用,也会产生土壤的毒性,土壤里面产生的毒性还会比正常化肥高很多倍。有一个关于有机污染的概念叫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指 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 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这两种都是极端误区,中国目前就是研究末端,不管过程。如果正确的使用化肥,也不造成污染,更不会吃到不健康的食品了。 这里面管理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五、以史为鉴,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
水土一旦受到污染,治理起来将会是一个很艰难的问题,治理的代价会很大,时间周期很长,治理费用很高。而水土污染的治理不能单单考虑一方面的问题,它是一个立体的多方面相联系的生态系统。如果现在从源头开始治理,不知道要多长的周期才能恢复原来的面貌。
我们回顾历史,看看发达国家走过的痕迹。莱茵河污染治理成为欧洲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典范,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大量能源、化 工企业同时向莱茵河索取工业用水,同时将大量污水排入河里,造成水质急剧恶化。仅在德国段就有约300家工厂把大量的酸、漂液、染料、铜、镉、汞、去污 剂、杀虫剂等上千种污染物倾人河中。此外,河中轮船排出的废油、两岸居民倒入的污水、废渣以及农场的化肥、农药,使水质遭到严重的污染。据估计,河水中的 各种有害物质达1000种以上。之后经过十多年努力治理才重现莱茵河生机。
蔡典雄告诉记者,这个时间不好具体确定,一般是5年一个周期。中国目前走的工业化道路是发达国家包括日本在内都曾经经历过的。所以,我们国家要 以史为鉴,总结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吸取发达国家在发展道路上的教训,不要再去走人家走过的老路、错路。走出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我们已经付出种 种惨重的代价,我们要意识到,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增长来消耗环境为代价作为进步,那样不叫增长反而叫倒退。我们现在已经处于劣势状态,感觉是显得有些晚一 步,但是国家还是可以挽救环境污染问题的。看看莱茵河以前一条臭水沟,现在变得清澈无比。他们付出了十几年的精力财力和毅力,同样的只要我们同心竭力也一 样可以实现中国的“莱茵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