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回眸2018年,尽管农产品价格受到内外部多重不确定性因素冲击,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不同程度下调,大豆及豆油、豆粕市场运行波澜不惊,蔬菜价格波动较剧烈,但我国农产品供给总体充足,价格机制作用进一步发挥,市场运行继续保持了总体平稳的态势,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8年,从农产品价格总水平情况看,全年变化呈“V”形走势,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波动基本一致。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我国“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最高值为2月份的115.1,最低值为7月份的97.2,1~11月均值为104.4(以2015年为100),同比高4.3个点,预计全年均值比上年高4个点左右,而2017年均值比上一年低5.6个点,价格水平在2017年下跌后温和恢复。分品种看,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下调,产量小幅降低,市场化购销活跃;玉米临储粮消化进度超出预期,但库存依然充足,价格涨中趋稳;大豆及豆油、豆粕在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市场供给仍较为充足,价格没有出现大涨;猪肉市场受非洲猪瘟影响有限,价格总体波动不大、区域间有所分化;蔬菜春、秋两季出现部分地区、个别品种价格大跌及滞销现象,但总体仍符合季节性波动规律。
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不同程度下调,市场影响总体可控
2018年国家根据粮食供需形势变化,首次小幅下调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每斤3分),较大幅度下调了稻谷最低收购价(每斤1~2毛),且提高了收购质量标准、适当推迟了启动时间。受此影响,稻谷、小麦市场价格有所下跌,但由于最低收购价政策仍发挥重要的“托底”信号,有效防止了粮价的大幅波动,且价格下调引导结构调整的效果有所显现,市场机制作用空间不断扩大。据监测,主产区小麦、早籼稻开秤价低于去年,之后逐步涨至最低收购价水平之上,收购期均价同比分别降约2%、8%。同时,优质优价特征进一步显现。新麦上市后优质麦价格持续上涨,与普通麦价差拉大,不少地区都在每斤1.3元以上,明显高于最低收购价水平。
玉米:库存消化进度较快,市场价格涨中趋稳
受收储制度改革后下游需求快速增长和种植面积调减叠加影响,我国玉米自2017年开始出现产需缺口,今年缺口继续扩大,为玉米库存消化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在2017年国家临储玉米拍卖累计成交5700多万吨的基础上,2018年累计拍卖成交突破1亿吨,库存消化继续保持较快进度。全年玉米价格保持稳中有升势头,秋季新玉米上市后华北、东北玉米收购价普遍走高,山东、河北等地部分地区企业挂牌收购价超过了每斤1元,但由于临储玉米库存依然处于较高水平,市场各方预期相对理性,玉米价格并没有出现暴涨趋势,随着上市量增加,市场价格逐步趋稳。11月份国内产区和销区平均批发价格分别为每吨1789元、1961元,同比上涨8.2%、5.3%。
大豆及豆油、豆粕:各方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不确定性,市场运行波澜不惊
中美经贸摩擦给今年大豆市场运行带来了较大不确定性,但由于政府、企业等各方积极应对,加之大豆进口来源多元、大豆及其制品期现货市场体系完备,自美国大豆进口大幅减少后,国内市场未受到明显冲击,年底前大豆市场运行基本平稳,没有出现大幅波动。2018年1~11月,进口大豆价格(青岛港口进口大豆到岸税后价)由每斤1.70元升至1.77元,涨幅约4%。目前国内港口大豆库存量约为700万吨,处于正常偏高水平,国内大型油厂大豆供应充足,基本可以满足明年1月以前的压榨需求。市场运行平稳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大豆替代进口增加,特别是大量采购巴西大豆,有效缓解了供应压力。据海关数据,2018年1~10月我国累计进口大豆7696万吨,同比减0.4%,其中进口美国大豆1654万吨,同比减少33%;进口巴西大豆5664万吨,同比增加23%。巴西大豆进口大幅增加,再加上从俄罗斯、乌拉圭等国进口,基本填补了美国大豆进口减少的缺口。此外,通过主动推广低蛋白饲料配方,以及积极拓宽蛋白粕来源,放开乌克兰葵花粕、印度菜粕进口等,也降低了豆粕需求。2018年国产大豆生产继续恢复,价格保持基本平稳。
猪肉:非洲猪瘟对生猪产能影响有限,价格总体水平仍低于上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1-09/82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