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循环经济

秸秆换沼气 全村200多户日常使用基本都够了


    中国常州网讯 一到夏秋季节,江南农村烧秸秆司空见惯,可在金坛直溪镇汀湘村,秸秆变成了沼气。

    202户农民家庭3年前开始陆续享受供用沼气,在当时属全国第一家。近两年来,集中供气的做法已成为典型在全国推广,整个村庄的环保理念也深入人心。

    焚烧秸秆闯了祸

    2008年5月的一个傍晚,汀湘村第3村民小组农户汤桂英收割完承包地里的1亩小麦后,见四下无人,悄悄地放了一把火,点燃了麦秸后,便匆匆回了家,谁知这一把火却烧掉了“花汀路”两旁绿化带上15棵茁壮的常青树,只留下了烧焦的木桩。

    事发后的第二天,汤桂英说:“因为男人在外打工,家里没有劳力,没办法处理掉地里的秸秆,我才放火烧的。”当汤桂英根据“村规民约”主动拿出1500元赔付款时,这个女人流下了悔恨却又无奈的眼泪。此时此刻,直溪镇汀湘村党总支书记蔡留发心中也不是滋味。他深知,辛辛苦苦,一年忙下来,1亩地小麦总收入也就500多元。

    事实上,在汀湘村像汤桂英这样的做法可绝不是独此一家。每年收割时,焚烧秸秆已成为江南农村的一大习惯,造成的危害不知有多少。风一吹,有的把邻家地里没收的庄稼顺带给烧了,有的火势一猛把人给烧成轻伤,更别提那乌沉沉伴着一股气味的天空了。

    有没有办法解决焚烧秸秆问题? 2008年,在省农林厅和金坛市能源办的帮助下,汀湘村投资300多万元搞起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借助省小康家园示范村、康居工程示范村、卫生村、生态村建设的契机进行环境整治和灶台改革,把因秸秆处置不当造成的浪费现象和环境污染转化到沼气池中。现在整个汀湘村看不到一处草垛,昔日堆草垛的地方全部变成了绿化带和生态菜园,焚烧秸秆的现象荡然无存。2009年以来,该村的做法共吸引全国10多省市的能源专家前来调研。

    建秸秆综合利用合作社

    在汀湘村村委办公处不远,记者看到了村里一共有8个沼气池,每个池子储气75立方。

    “最初先搞了300立方,2009年又搞了300立方。这样,全村200多户日常使用基本都够用了。”蔡支书告诉记者。

    不过,村民放弃烧秸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要知道全村一共有2000多亩秸秆,原来除了20%留在家里烧灶头外,80%都是烧掉的,年年如此。

    “开始乡亲们并不愿意把秸秆交出来,村民们有个传统观念,觉得秸秆在地里一烧,能把田里害虫之类不好的东西全烧掉,祖祖辈辈都这么做,还有人是为了抢时间播种。至于这一做法破坏土壤、污染环境,大家都不明白。”村干部王永平介绍。

    为此,汀湘村专程请来有关专家为村民办培训班,每年至少两次。“上了课才晓得,秸秆大多都堆积在田间地头,相对潮湿,点火也不能完全燃烧,会产生大量对眼睛、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的烟雾,含有大量的粉尘以及其它污染物,还会随风扩散,对环境、人及其它动物产生严重的危害。”

    “野外集中烧秸秆时,容易增加风速,有时会产生飘浮于空中的‘火团’,引发房屋、农作物的火灾,造成人、畜伤亡。烧秸秆的烟会使大气变得浑浊,严重时影响到民航、铁路、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

    “以前我们哪里知道,专家说土壤有机物质、养分、水热资源原来好好的处于一种平衡,秸秆一烧就破坏了这种平衡,焚烧秸秆时产生的温度高达700℃,大量有益微生物被烧死,‘活土’变成了‘死土’,这样的土地再种庄稼哪里能好呢。”

    “如今,全村的秸秆50%用于还田施肥,30%用于沼气站,10%当柴草家用,10%提供给种植业培养食用菌。没人再在田里烧了。去年,村里成立了秸秆综合利用合作社,专门帮村民打理这一切。”蔡支书谈道。

    用沼气省了不少开销

    正是中午时分。70岁的丁阿庚家里飘出了饭香。“原来,家里烧的是灶头和煤气,烧灶头灰多,燃气灶成本有点高。我们老两口在家,小孩子过年回来,除了灶头外,每年至少3瓶燃气,每瓶得110元,价格还在往上涨。算下来全年至少得400元,可现在全年只要160元了。”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沼气 处理 生活污水 综合利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