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循环经济 > 正文 返回 打印

秸秆换沼气 全村200多户日常使用基本都够了

网友投稿  2012-05-15  互联网

    中国常州网讯 一到夏秋季节,江南农村烧秸秆司空见惯,可在金坛直溪镇汀湘村,秸秆变成了沼气。

    202户农民家庭3年前开始陆续享受供用沼气,在当时属全国第一家。近两年来,集中供气的做法已成为典型在全国推广,整个村庄的环保理念也深入人心。

    焚烧秸秆闯了祸

    2008年5月的一个傍晚,汀湘村第3村民小组农户汤桂英收割完承包地里的1亩小麦后,见四下无人,悄悄地放了一把火,点燃了麦秸后,便匆匆回了家,谁知这一把火却烧掉了“花汀路”两旁绿化带上15棵茁壮的常青树,只留下了烧焦的木桩。

    事发后的第二天,汤桂英说:“因为男人在外打工,家里没有劳力,没办法处理掉地里的秸秆,我才放火烧的。”当汤桂英根据“村规民约”主动拿出1500元赔付款时,这个女人流下了悔恨却又无奈的眼泪。此时此刻,直溪镇汀湘村党总支书记蔡留发心中也不是滋味。他深知,辛辛苦苦,一年忙下来,1亩地小麦总收入也就500多元。

    事实上,在汀湘村像汤桂英这样的做法可绝不是独此一家。每年收割时,焚烧秸秆已成为江南农村的一大习惯,造成的危害不知有多少。风一吹,有的把邻家地里没收的庄稼顺带给烧了,有的火势一猛把人给烧成轻伤,更别提那乌沉沉伴着一股气味的天空了。

    有没有办法解决焚烧秸秆问题? 2008年,在省农林厅和金坛市能源办的帮助下,汀湘村投资300多万元搞起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借助省小康家园示范村、康居工程示范村、卫生村、生态村建设的契机进行环境整治和灶台改革,把因秸秆处置不当造成的浪费现象和环境污染转化到沼气池中。现在整个汀湘村看不到一处草垛,昔日堆草垛的地方全部变成了绿化带和生态菜园,焚烧秸秆的现象荡然无存。2009年以来,该村的做法共吸引全国10多省市的能源专家前来调研。

    建秸秆综合利用合作社

    在汀湘村村委办公处不远,记者看到了村里一共有8个沼气池,每个池子储气75立方。

    “最初先搞了300立方,2009年又搞了300立方。这样,全村200多户日常使用基本都够用了。”蔡支书告诉记者。

    不过,村民放弃烧秸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要知道全村一共有2000多亩秸秆,原来除了20%留在家里烧灶头外,80%都是烧掉的,年年如此。

    “开始乡亲们并不愿意把秸秆交出来,村民们有个传统观念,觉得秸秆在地里一烧,能把田里害虫之类不好的东西全烧掉,祖祖辈辈都这么做,还有人是为了抢时间播种。至于这一做法破坏土壤、污染环境,大家都不明白。”村干部王永平介绍。

    为此,汀湘村专程请来有关专家为村民办培训班,每年至少两次。“上了课才晓得,秸秆大多都堆积在田间地头,相对潮湿,点火也不能完全燃烧,会产生大量对眼睛、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的烟雾,含有大量的粉尘以及其它污染物,还会随风扩散,对环境、人及其它动物产生严重的危害。”

    “野外集中烧秸秆时,容易增加风速,有时会产生飘浮于空中的‘火团’,引发房屋、农作物的火灾,造成人、畜伤亡。烧秸秆的烟会使大气变得浑浊,严重时影响到民航、铁路、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

    “以前我们哪里知道,专家说土壤有机物质、养分、水热资源原来好好的处于一种平衡,秸秆一烧就破坏了这种平衡,焚烧秸秆时产生的温度高达700℃,大量有益微生物被烧死,‘活土’变成了‘死土’,这样的土地再种庄稼哪里能好呢。”

    “如今,全村的秸秆50%用于还田施肥,30%用于沼气站,10%当柴草家用,10%提供给种植业培养食用菌。没人再在田里烧了。去年,村里成立了秸秆综合利用合作社,专门帮村民打理这一切。”蔡支书谈道。

    用沼气省了不少开销

    正是中午时分。70岁的丁阿庚家里飘出了饭香。“原来,家里烧的是灶头和煤气,烧灶头灰多,燃气灶成本有点高。我们老两口在家,小孩子过年回来,除了灶头外,每年至少3瓶燃气,每瓶得110元,价格还在往上涨。算下来全年至少得400元,可现在全年只要160元了。”

    老人一指专用的沼气灶台,看上去跟普通的煤气灶没什么两样。“气管通到每家每户,包括专用燃气灶、一个电饭煲、一只表全都帮装好,每户收350元。按钮一点就烧上了。刚开始试用的时候是0.5元一个立方,正式使用后是1元一个立方。差不多100斤草到合作社换10元钱,这样只要有3亩地的秸秆就能换300元,能烧300个立方,供四五个人够了。我家人少,去年一共也才用了160元,还包括有时用点天然气呢。”

    丁阿庚还告诉记者,秸秆通常滞留在地里,农民收集总体过于分散,自打成立合作社后,有了专门的收购人员。农户们只要将秸秆晒到八成干,放在田头,等着合作社的车子来收购就行了。反正你需要多少就换多少气,不需要就卖给合作社,大家积极性当然高。

    村民汤如成的老伴特意打开了燃气灶与沼气灶让记者做个对比,“你看,燃气灶还没有沼气旺吧?我一天三顿都在家里烧,能用沼气就不用别的,除了天气特别冷沼气点不旺外,其他时间都用得很好。”

    秸秆综合利用合作社主任王永平补充道:“因为天气原因,一到冬天沼气温度不够,村里去年由金坛市能源办投入了一套5万元的太阳能装置,这样一来沼气使用效果好多了。”

    村里的秸秆处理难题终于迎刃而解,现在村民的秸秆一根不留送到沼气站换钱换气。不少村民一有空闲,还拎着篮子到田间地头割杂草来换气,村里村外杂草丛生的景象也不见了。

    蔡留发告诉记者,“就连村上房前屋后也看不到一处草垛,腾出的地方建成了绿化带或生态小菜园。”

    给臭水死鱼治治病

    秸秆换沼气,不仅彻底改变了村民们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将环保理念输进了大家的心底。

    曾经,汀湘村第5村民小组村民张双子家承包的5亩多水面的鱼塘里,漂满了又腥又臭的死鱼,张双子怀疑可能是有人投毒了。然而,经公安和渔政部门的调查后确认,是生活污水造成的缺氧死鱼,造成了5000多元的直接经济损失。与此同时,汀湘村周边的20多亩水面也同时发生了因生活污水而造成的大面积死鱼现象,死鱼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几万元。

    为此,汀湘村先后多次去南京大学请来5位专家教授,并投资115万元,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净化装置和4000多米的排污管道,使得全村的生活污水得以集中收集、净化处理。

    2010年,汀湘村又争取资金100万元,利用水生作物改变水体的原理,建起了“氮磷拦截生态浮床技术工程”,消除水体污染,使当地10多个养殖户的600多亩水产业受益。

    63岁的村民蔡锁福指着家门口7亩水田对记者说:“我原来是承包这块水塘的,慢慢地养什么鱼都活不了,可自打村里搞了污水处理装置后,这块水面就又活了。你看,白鲢、鲫鱼满池跳,虽说我年纪大了这块水面转给别人承包了,可看着心里面高兴啊。”

    去年,汀湘村再次投入3万多元,购置了40只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并布置到位,基本实现自然村垃圾收集全覆盖。村里建立和完善了保洁员工作和管理制度。现有保洁员7人,公共场所每天有人打扫、保洁,垃圾日产日清,实行垃圾无害化处理,公厕有专人管理,已清淤的河道做到岸清、水洁、无漂浮物。

    村里的干部告诉记者,近年来,汀湘村已累计投资800万元,建成了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人居环境,逐渐实现了现代农业良性循环。

    如今,走进汀湘村,村庄卫生整洁,路旁绿树成荫,大片的麦田和鱼塘,让人处处感受到美丽的田原风光。汀湘村农田林网率达77%,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5%,水土流失治理度达96%,绿化覆盖率达29%,改厕率达100%,改水率达100%。汀湘村先后获得江苏省绿化示范村、江苏省村生态家园示范村、江苏省环境整治试点村、江苏省康居示范村、江苏省卫生村、国家生态村等殊荣。2009年,该村党总支书记蔡留发还作为唯一农民代表参加了“全国能源工作会议”。



http://farm.00-net.com/news/7/2012-05-15/82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