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循环经济

沼气“三联”模式解决乡村污染


  我省每年的生猪粪便量超过了3000万吨,冲洗栏舍产生的污水达2亿多吨,大大超出了周边土地的承载力,由原来的散养时粪便自行消化蜕变成“猪多-肥多-污染多”的严峻态势。

  实现沼气“三联”,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金钥匙,实现沼气用户、粪污治理、产业发展、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多赢。

  省农村能源办主任 崔国强

  近年来,生猪散养逐步减少,规模化养殖成为农村养殖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导致农村部分沼气池原料不足,影响了正常使用,这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如不采取正确的对策,难免会影响沼气事业的发展。如果能因势利导,措施得力,生猪退养不仅不会阻碍沼气事业的发展,反而会成为搞活服务网点、提高沼气使用率、治理规模养殖污染的历史契机。

  退养后形成原料短缺与粪便集中污染

  我省是全国生猪养殖大省,年出栏量在8000万头以上,居全国第二位,年外销量3000多万头,居全国第一。近年来,生猪养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规模化显现,散养户减少,年出栏生猪20头的养殖场(大户)达到44.62万家,其中3000头以上的有1.85万多家,万头以上的有261家,规模养殖比重由1995年的7%上升到现在的60%,散户由90%以上下降到30%左右。养殖结构的变化带来了两大难题:一方面,一些以粪便为主料的户用沼气池“空腹待哺”,正常使用受到影响;另一方面,集中养殖造成了集中污染。每年的生猪粪便量超过了3000万吨,冲洗栏舍产生的污水达2亿多吨,大大超出了周边土地的承载力,由原来的散养时粪便自行消化蜕变成“猪多-肥多-污染多”的严峻态势。

  生猪养殖是我省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只能壮大;沼气事业建设是发展清洁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战略举措,必须大力推进。如果这两个难题不能破解,则会造成养殖业和农村能源两伤,如能创新思维方式,就能去弊存利,多方俱赢。

  “三联”是破解沼气难题的金钥匙

  养殖大户大场粪便过剩和沼气用户缺少原料的关键是找到联结的桥梁。从我省近年的实践来看,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农村沼气服务网点的优势,把“养殖大户大场-沼气用户-大型产业园”三者有效联结起来,破解“粪便过剩和原料不足”的难题,通过“三联”方式,实现沼气用户、粪污治理、产业发展、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多赢。

  “三联”在我省也经历了摸索、起步到逐渐形成的过程。最初是农户自主寻找原料,湘潭县石潭镇的沼气用户,到邻近养殖大户家中挑粪作原料,一月3担粪,每担1.2元,3.6元能用一个月。不仅花钱少,还能保证每天正常用气。后来是村级组织统一送肥上门,茶陵县枣市镇洞头村村委会,安排专职干部到养殖场拖粪,送给沼气用户,作为村民集体福利,保证了家家正常用气。最后发展到服务网点有偿服务,长沙县春华乡由服务网点与缺原料沼气用户和大型果蔬产业园、场签订有偿供料、供肥合同,既增加了网点收入,又把沼气日常维护和供料紧密结合,网点、用户、果蔬场各有所得,互利双赢。

  “三联”促进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

  笔者以为,要破解农村户用沼气池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难题,“三联”是一个有效的选择。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服务网点有偿服务能成为解决新时期两大难题最可操作、最有效、最可持续的运行方式。

  一是用户就算不养猪,照样能用气,且比起用煤、用液化气要清洁、方便、实惠得多。就成本而言,比用煤每年要省1000元左右,比用罐装液化气省1500元左右。

  二是大养殖户、大养殖场粪便有了消纳之处。由于养殖场规模增大,粪源增加,污染问题陡然突出,周边农户堵门事件时有发生,现在有人将粪便拖走了,污染源减少了,治污的开支也少了,麻烦事也少了,还可以为养殖户增加收入。

  三是服务网点自身搞活了。自2007年以来,国家大力推进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力图通过后续服务保障沼气的正常使用,我省服务网点建设已达5724个。但中央财政扶持只在拖渣车、维修工具等设施上,其他如人员经费、工作运行经费等需地方财政投入,而县(市、区)财政又非常紧张,难以保证工作经费。网点靠市场化运作因为收费少,不足以维持运行。据2010年统计,我省网点平均收入13547元,支出为15194元,入不敷出。以致许多网点人员不稳定,服务跟不上。如今退养户一多,原料的需求面大了,养殖大户、大场一多,需找消纳场所的粪源多了,加上蔬菜、水果等大型产业园对肥料的需求,网点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就显现出来了。规模一大,收益便大为增加,按一个网点供150户用户原料、供5个大型产业园肥料测算,每年纯收入可达4万元以上,运营困难的网点可得到较大的改善。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沼气 养殖大户 散养 农村沼气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