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乡村的自发连片,表面上看,是村村之间抱团取暖,本质却是生产关系的再调整、组织形式的再变革,探索出了一条做强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衢州市副市长徐利水说。
抱团组合方式是好,但各村大小不一、情况各异,村书记之间同样性情不同,会不会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吃”?方法来自基层探索:组建实体化公司,大家出资源、出资金、出劳力,形成利益共同体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在常山县新昌乡,10个村组建起的“富好生态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短短时间,风生水起。
“我们乡与慈溪新浦镇属于‘山海协作’,他们当地有个丝瓜络产业,产品形态丰富、链条齐备,效益很稳,就商定一同建个千亩丝瓜络的共富产业园。最初,没有一个村能抱住这个‘金娃娃’,要么钱不够,要么地不够,直到‘富好公司’成立,项目终于落了地。”新昌乡党委书记邹赛坦言。
在“山海协作”的框架下,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和常山县农投集团各出100万元,不参与分红,剩余10个村集体分别出资10万元,共建“富好公司”。
去年底,“富好公司”与宁波界哲日用品有限公司签下合同,前者负责生产组织,后者负责提供种子、技术,并实行保底价回购,千亩丝瓜产业带一下子铺开,輶村党支部书记严樟良喜上眉梢:“这个产业不仅盘活了村里土地,村集体年增收60万元,还让村民能在家门口就业。明年,我们准备再扩种300亩。”
自下而上的需求推动了自上而下的支持。今年7月,衢州专门出台意见,推动若干人缘相亲、地域相近、产业相融的美丽乡村构建连片发展实验区,同时配套了6000万元专项激励资金,用于支持各村探索“连片规划一蓝图、连片建设一标准、连片发展一链条、连片治理一网络、连片共富一办法”,实现共商、共建、共富和共享。
据了解,这些连片发展实验区被规划在47个乡镇、377个村庄和40%人口的“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上,项目、资金、政策、配套,均向这条风光带倾斜集中。“某种意义上来说,把这条风光带发展好,衢州乡村的共同富裕,也就实现了大半。”徐利水如此解读这个“大片区”的意义所在。
以人为本,引领乡村生活新变革
产业发展可以打破行政区域,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可以不可以?衢州的乡村实践给出了答案。
走进溪口镇的24小时便民服务中心,镇里百姓和周边庙下、沐尘、大街三个乡的村民都可在这里无差别办理各种服务事项,包括医保、社保、生育登记等。数据显示,2021年,这3项业务非本镇比例分别为38.2%、41.7%、49.6%。
不仅如此,连办理贷款授信的信用积分也能在“一镇三乡”实现信息共享。这就是龙游县龙南片区为克服山区基层管理“责任多权力少、事项多人员少、考核多话语少”等共性问题探索出的协同治理改革。
衢州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郑明福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有着自己的理解,“究竟什么是‘现代化’,关键还是以人为本。乡村的场景设置,能不能让原乡人、老年人住得舒心,能不能让新乡人、归乡人、年轻人住得习惯。乡村不一定拘泥于原有的行政界限,它可以是开放包容的活力乡村,可以是便捷高效的智慧乡村,也可以是共治共享的精神乡村。”
在衢州乡村,无论是单独的村庄单元,还是组团化的发展片区,你都会发现一个“十五分钟生活圈”的存在。
柯城区上蒋村、下蒋村,将便民服务中心、零废生活馆、运动健康馆、“0570”生活馆、人民公社、医疗之家、蒋氏宗祠等“七个场馆”建设与片区中心共享,两个村的村民都可以在出门15分钟之内满足自己的公共需求;
衢江区铺里村地处莲花国际未来乡村的核心区,村里的独居和高龄老人都有一个智能手环,村“两委”干部、网格员等和家人可随时监控老人的健康状况。一旦显示异常,网格管理员就会迅速来到老人身边;
在柯城区最偏远的七里乡,57名山区孩子有了由区百年名校鹿鸣小学代管的七里校区。坐在智慧课堂里,“鹿鸣娃”与“七里娃”共享云课堂。走在山野乡村间,“七里娃”又带着“鹿鸣娃”种萝卜,观察种子如何破土而出……数字化的乡村,让山里孩子享受到了“十五分钟教育圈”,城里孩子也拥有了“十五分钟田野圈”。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2-11-04/339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