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美丽乡村阔步走向未来

零零社区网友  2022-11-04  互联网

美丽乡村阔步走向未来

——看浙江衢州如何深化实施“千万工程”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采访组

  行走在之江大地上,总会生发出对农业农村改革的诸多思考。

  十九年“千万工程”久久为功,花开四野。当远山青黛从昔日的雾霾尘埃中亮出容颜,“美丽乡村”的下一步,应开启怎样的迭代升级?

  承担着国家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探行使命,最艰巨、最繁重任务在三农,浙江如何探索到一条最具普适性的乡村共富模式?

  身处改革发展前沿地带,以工商见长的浙江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道路探索上,而又将作出何种探索?

  钱塘江源,三衢大地。近几年,地处浙西山区的衢州乡村,发展与建设如火如荼。未来乡村在这里萌芽,连片发展实验区更是发起了一场以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强村富民集成改革。

  人们惊奇地发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衢州似乎总能“先行一步”,为浙江探索乡村“共富共美”不仅提供创意,更提供素材与范本。

  金秋时节,记者专行探访衢州。这里的乡村,正徐徐展露“未来”模样。

  

  爬上山去,望一望乡村未来前行的方向

  在衢州,有一条“爬山论”——“战略是制高点,是顶层设计、系统设计、制度设计,管大方向、管全局、管长远。就好比爬山,先要搞清楚爬哪座山,山顶在哪里。没有搞清楚就开始爬,肯定不行”。

  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上,衢州要爬的“山”,使命和视野并不局限于此。它要回答的,是共富时代下浙江乡村发展的新命题。

  2021年的浙江,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247元,连续37年位居全国各省(区)首位。但分析构成,大多依靠城市拉动、工业带动,真正的农业经营性收入并不高。

  2020年,浙江的城镇化率首次超过70%,城市化进入下半场。当人口向城市聚集的态势趋于稳定,剩下的农村人口是否仍然要依赖城市经济来带动?而乡村又是否只局限于充当城市的“后花园”、“周末经济”的消费地?

  此时此刻,浙江要为中国未来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寻找最优解决方案,必然要将视线从东南沿海、从长江三角洲的都市圈投向身后的浙西地区。

  2019年,现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任省长袁家军在参加省人代会衢州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希望衢州在未来社区试点方面“有所探索、率先研究、把它做好”。2022年,省长王浩在衢州调研时则指出,绿色生态是山区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要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衢州跑出了“先行先试”的第一棒。

  2019年,当全省发出城市未来社区的“号令枪”,衢州率先响应,并掀开了未来乡村的序幕,推出“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发展规划。由此,280公里的沿江风光带上,100个未来乡村一体化布局“组团出征”。两年后,未来乡村在全省范围内推开,并且上升为共富基本建设单元。

  以今日之力,打造未来之村。衢州的未来乡村不止是“概念”,而是照进了现实:相继发布的指标体系、建设指南、标准规范,9大场景、33项二级指标的集成系统以及29项国际化指标,从规划、建设到经营,为全省未来乡村建设先行探路。

  纵观衢州的乡村振兴顶层设计,颇有泼墨挥毫、敢想敢试的风格。正如衢州市委书记高屹所说:“当下的乡村振兴,市县面临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数字乡村等众多叠加要求。如果就事论事,很容易被牵着鼻子走。浙江是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行区,而作为诗画浙江大花园核心区的衢州更要下定决心,加强系统观念,强化资源整合,努力探索一条共富共美的乡村发展新路。这块‘试验田’,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搞好。”

  

  乡村经营,让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

  虽以工商业见长,浙江却从很早开始就重视对乡村的投入和反哺。

  以“千万工程”为依托,浙江久久为功,前后投入美丽乡村的建设资金数以千亿计。紧随其后的康庄工程、联网公路、万里清水河道、农村电气化等惠民工程,更是投入巨大,补齐了制约农村发展的诸多硬件短板。

  投入如斯,效益如何?“厚积”如此,如何“薄发”?

  若只建设、不经营,只投入、不收益,就变成了“沉没成本”。美丽乡村美则美矣,毫无灵魂。

  “乡村经营”的理念在这样的课题下顺势而成,龙游县溪口镇“一根毛竹”的故事就颇有代表性。

  “几根毛竹能供一个大学生。”2013年之前的龙游,是全国最大的竹拉丝与炭化篾初加工集聚地。“竹材炭化、蒸煮产生的废水,大部分没有经过处理就排到灵山江,用江水洗过的衣服穿在身上会发痒。”溪口镇人大主席夏建平回忆说。

  2014年,衢州全面开启竹制品加工业的整治行动。水清了,山绿了,村美了,可老百姓曾赖以为生的产业,村庄的内生动力,向何处寻?

  竹产业凋零后,从小跟着父亲做篾匠的徐明光离开家乡,到城里开起了出租车。没曾想,去年,溪口镇“一盒故乡”创始人姜鹏又邀他回乡,他才知道,如今镇里35万亩大竹海以“造梦故乡”的方式得以重生,带动了上百个竹编艺人重拾旧艺。今年7月,溪口举办竹海音乐节,3天吸引游客4万余人。市集、老街、夜市一片喧腾,直接带动消费200多万元。

  依靠毛竹,离开毛竹,再到吃上高端“竹业饭”,溪口毛竹产业所演绎出的经营之路,就如同钱塘江在大地上迂回蜿蜒的“之”字,在否定之否定中,实现了螺旋式上升。

  思路打开,乡村可经营的元素俯首皆是。

  龙游县浦山村,“拆墙透绿”工程让家家户户拆掉围墙,整个村庄如同一张铺陈在青山间的画作。村民房前屋后的“一米菜园”被附上了二维码,游客若是看着眼馋,薅一把青菜、拔两根萝卜,扫码付账便可,两下欢喜。

  江山市枫石村在引进全国单体养殖规模最大的华欣牧业湖羊生态养殖示范园的基础上,又借助其技术、销售渠道等优势,联合17个村自筹1000万元,“共富羊场”应运而生。枫石村成了“羊”村,蒙古包一字排开,愣是在江南水乡派生出草原风情。风筝节、草原音乐节、金秋丰收节,每逢盛会,人头攒动,18个村在“星空市集”上各有摊位,把“羊生意”做到了极致。

  如今,将已有资产排列重组,把村庄当作有机整体产品进行市场化运营,成了衢州乡村的共识。

  在龙游县溪口镇党委书记佘律星看来,竹产业的再出发,既非偶然,也非个案。“溪口镇在构建未来乡村蓝图之始,就预设了‘未来感创业小镇’的定位。政府没有围墙,会议室随时可供创业主体和村民使用。在主打‘怀旧风’‘乡愁风’的同时,把数字化、科技化的手段下沉,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来创业者,都可以一站式‘刷脸’进出共享食堂、无人超市和乡村礼堂,场景十分便捷。这样的模式就必然会实现‘引凤筑巢’。”

  佘律星口中的“凤”,就是像姜鹏一样的年轻创客。如今,溪口镇有支“青春创客联盟”:瓷米文创创始人吴琴芬、圃舍共享民宿运营师孟新花以及乡村主播、手作达人……他们的到来将现代化的产业直接嫁接在乡土之上,越来越多的要素在此汇聚,并被乡村容纳为自身生产力的一部分。原乡人、新乡人和归乡人,彼此的标签不断模糊;有人来、有活儿干、有钱赚,城乡之间也在这里逐渐交融。

  

  连片发展,“组合”出来的生产力

  衢州在未来乡村的经营中并非一帆风顺,最大的难题在于,地处山区,各种资源本就有限,再分摊到两区四县1482个行政村,犹如“螺蛳壳里做道场”,想要触达“未来”,确实有些力不从心。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就深有感触。这里是全国闻名的“农民画第一村”,人在村中走,便是画中行。大公鸡跳上了房梁,气球攀上了屋顶,但如何让公鸡从墙画上跳下来,变成实实在在的收益?“人口不过800,面积2.1平方公里。”余东村党支部书记余晓勤念叨,“就这么巴掌大的地方,外地游客驱车几个小时,二三十分钟就能从村头逛到村尾,再漂亮的农民画,也会让游客有‘不够看’的小失落。”

  经营乡村的思路诱发了“九村共富联盟”的成立。余东村与周边8个村以观光小火车串点成线,又因村制宜提炼出各自特色产业:碗窑村主打陶瓷,斗目垅主推樱花,余西村唱响诗歌,直力村打造花海……场域扩大,余东农民画师有了干不完的活,不仅要“扮靓”9个村庄,还要给各村特色产品进行视觉包装。农民画不仅卖创作,还要卖版权——农民画加持后的特色产品卖得好,农民画家们就有提成拿。

  “衢州乡村的自发连片,表面上看,是村村之间抱团取暖,本质却是生产关系的再调整、组织形式的再变革,探索出了一条做强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衢州市副市长徐利水说。

  抱团组合方式是好,但各村大小不一、情况各异,村书记之间同样性情不同,会不会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吃”?方法来自基层探索:组建实体化公司,大家出资源、出资金、出劳力,形成利益共同体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在常山县新昌乡,10个村组建起的“富好生态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短短时间,风生水起。

  “我们乡与慈溪新浦镇属于‘山海协作’,他们当地有个丝瓜络产业,产品形态丰富、链条齐备,效益很稳,就商定一同建个千亩丝瓜络的共富产业园。最初,没有一个村能抱住这个‘金娃娃’,要么钱不够,要么地不够,直到‘富好公司’成立,项目终于落了地。”新昌乡党委书记邹赛坦言。

  在“山海协作”的框架下,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和常山县农投集团各出100万元,不参与分红,剩余10个村集体分别出资10万元,共建“富好公司”。

  去年底,“富好公司”与宁波界哲日用品有限公司签下合同,前者负责生产组织,后者负责提供种子、技术,并实行保底价回购,千亩丝瓜产业带一下子铺开,輶村党支部书记严樟良喜上眉梢:“这个产业不仅盘活了村里土地,村集体年增收60万元,还让村民能在家门口就业。明年,我们准备再扩种300亩。”

  自下而上的需求推动了自上而下的支持。今年7月,衢州专门出台意见,推动若干人缘相亲、地域相近、产业相融的美丽乡村构建连片发展实验区,同时配套了6000万元专项激励资金,用于支持各村探索“连片规划一蓝图、连片建设一标准、连片发展一链条、连片治理一网络、连片共富一办法”,实现共商、共建、共富和共享。

  据了解,这些连片发展实验区被规划在47个乡镇、377个村庄和40%人口的“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上,项目、资金、政策、配套,均向这条风光带倾斜集中。“某种意义上来说,把这条风光带发展好,衢州乡村的共同富裕,也就实现了大半。”徐利水如此解读这个“大片区”的意义所在。

  

  以人为本,引领乡村生活新变革

  产业发展可以打破行政区域,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可以不可以?衢州的乡村实践给出了答案。

  走进溪口镇的24小时便民服务中心,镇里百姓和周边庙下、沐尘、大街三个乡的村民都可在这里无差别办理各种服务事项,包括医保、社保、生育登记等。数据显示,2021年,这3项业务非本镇比例分别为38.2%、41.7%、49.6%。

  不仅如此,连办理贷款授信的信用积分也能在“一镇三乡”实现信息共享。这就是龙游县龙南片区为克服山区基层管理“责任多权力少、事项多人员少、考核多话语少”等共性问题探索出的协同治理改革。

  衢州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郑明福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有着自己的理解,“究竟什么是‘现代化’,关键还是以人为本。乡村的场景设置,能不能让原乡人、老年人住得舒心,能不能让新乡人、归乡人、年轻人住得习惯。乡村不一定拘泥于原有的行政界限,它可以是开放包容的活力乡村,可以是便捷高效的智慧乡村,也可以是共治共享的精神乡村。”

  在衢州乡村,无论是单独的村庄单元,还是组团化的发展片区,你都会发现一个“十五分钟生活圈”的存在。

  柯城区上蒋村、下蒋村,将便民服务中心、零废生活馆、运动健康馆、“0570”生活馆、人民公社、医疗之家、蒋氏宗祠等“七个场馆”建设与片区中心共享,两个村的村民都可以在出门15分钟之内满足自己的公共需求;

  衢江区铺里村地处莲花国际未来乡村的核心区,村里的独居和高龄老人都有一个智能手环,村“两委”干部、网格员等和家人可随时监控老人的健康状况。一旦显示异常,网格管理员就会迅速来到老人身边;

  在柯城区最偏远的七里乡,57名山区孩子有了由区百年名校鹿鸣小学代管的七里校区。坐在智慧课堂里,“鹿鸣娃”与“七里娃”共享云课堂。走在山野乡村间,“七里娃”又带着“鹿鸣娃”种萝卜,观察种子如何破土而出……数字化的乡村,让山里孩子享受到了“十五分钟教育圈”,城里孩子也拥有了“十五分钟田野圈”。

  一如实事求是地乡村经营、抱团发展,衢州的乡村建设,不强调齐步走,以人为本,按需定建。服务中心、邻里中心、健康之家、创业家园,这些原本可能只存在于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如今按照居民的全生活链条、全生命周期需求,形成各项功能的有机集成,成为衢州未来乡村不可或缺的配置,眼下又迭代升级为乡村生活馆,服务更集中、更优质,群众更便捷、更满意。

  当然,追逐未来无法一蹴而就。衢州率先探寻共富共美乡村的实践,展示着浙江乡村发展的特殊规律性,也面临着中国大部分村庄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共同挑战。但乡村的未来,不就在解决当下与拨开云雾间,逐渐展露容颜吗?

  我们期待,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乡村,向前一步。

  (采访组成员:施维 蒋文龙 郭少雅 朱海洋 韩浈浈 胡小飞)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2-11-04/339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