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向永不停顿的追求致敬


向永不停顿的追求致敬

叶兆言 口述

  

  

  向永不停顿的追求致敬

  

  叶兆言,1957年出生,南京人。1974年高中毕业后进工厂当了四年钳工。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获硕士学位。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三卷本短篇小说编年《雪地传说》《左轮三五七》《我们去找一盏灯》以及八卷本中篇小说系列,另有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煞》《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我们的心多么顽固》《苏珊的微笑》《很久以来》《刻骨铭心》,散文集《流浪之夜》《旧影秦淮》《杂花生树》《陈旧人物》等。

  

  

  向永不停顿的追求致敬

  

  

  

  向永不停顿的追求致敬

  

  

  

  向永不停顿的追求致敬

  

  

  

  向永不停顿的追求致敬

  

  

  

  向永不停顿的追求致敬

  

  

  对于一个人来说,

  最珍贵的倒不一定是年轻的时光,

  而是无论到了什么时候,

  他没有放弃追求的精神。

  我就觉得不放弃的人生永远是优美的。

  

  一

  说起来,农村留给我的印象也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了,算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比较特殊时期的农村。那时候,农民没有城市户口,也没有粮票,这就决定了当时农民的身份,以及他们和城市人完全不一样的命运。

  我对这一点体会很深。小的时候,由于父母的原因,我作为一个城市的孩子,在那个特殊时期,在江阴的农村待了差不多三年时间。我的母亲从农村进入城市,她的两个妹妹,也就是我的两个姨妈,她们在1949年以前也都到上海去做了工人。

  农民进城,这段时期的城市化其实是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件事。那时候农民进城之后的选择也和今天特别像,他们都是想要进城去寻求一种更好的生活。

  因为没有城市户口,我的二姨妈就在解放初期从城市回到农村结婚了。之后因为生孩子,暂时没有回到城里去,她就成为了一个农民。而我的另一个姨妈就成了一个上海的工人,她的生活就是完全城市化的。

  她们进了同一个工厂,做同样的工人,只是一个回乡结婚,一个没有回乡,这个选择就造成了两个姨妈完全不一样的命运。可以说,就是当时的这种特殊时期的政策和做法,造成了当时农村和城市极大的分割。

  现在的“80后”“90后”可能没办法理解这个事情。当下,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流动变得很简单、很方便。但那个时期,城乡之间是基本无法流动的。

  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我们在写作的时候,都喜欢歌颂农民怎么好、怎么淳朴,把农民这个群体理想化。但是另外一方面,起码在我们那个时代,所有农民的共同愿望,就是希望能变成城市人,渴望拥有粮票,谁也不愿意当农民。

  我在江阴待了三年。刚去的时候,我只是个10岁的小孩。见到农村的瓦房里还围着猪圈,晚上没有电,只能点煤油灯,还有村里老人为自己预留的棺材,就放在屋子里……我一下就傻掉了,这就是我童年对乡村最深的印象。

  那时候的江阴和现在不一样,真的非常穷,一年四季很少有荤菜,整个乡村仿佛沉浸在昏睡中。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花生 三七 平原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