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一把吉他“弹”出十个亿


一把吉他“弹”出十个亿

——看山东昌乐县鄌郚镇如何做大乐器产业
孙欢欢 陈海洲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吕兵兵

  “扛起锄头种地,放下锄头制琴”,在山东省昌乐县鄌郚镇是普遍现象;乐器产业全链条从业人员超5000人,占全镇总人数的7%,其中农民占了绝大多数;农家小院屡屡接下国际乐器大单,产品销往日韩、欧美、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就是已然在广袤乡村弹奏出振兴变奏曲的“鄌郚吉他”。近日,在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的山东手造体验展示中心,鄌郚镇正式发布了“鄌郚吉他”区域公用品牌。

  昌乐县县长桑海强介绍,鄌郚是该县特色产业强镇,共有乐器生产及配套企业108家,年产以吉他为主的各类乐器成品200余万把、乐器配件500余万套,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今年起,鄌郚抢抓山东各级宣传部门打造“山东手造”传统手工艺品牌机遇,全力推动乐器产业转型升级,一段“一把吉他带火一个小镇”的故事正在书写。

  

  传承50载,一项手工技艺历久弥新

  在鄌郚乐器产业中,电吉他是主打产品,占到全国总产量的40%以上。制作一把吉他,有八大工序,每个大工序则有二三十道小工序,而一件吉他成品需要80%的手工。因此,这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有足够多的手工艺人。

  作为一个鲁中小镇,一不是原材料产地,二无前沿销售渠道,这一技艺缘何在鄌郚传承并发展?

  今年58岁的雅特乐器创始人赵卫国,为记者讲述了这段缘起:1972年,来自青岛的知青,在鄌郚公社创办了第一家民族乐器厂。自此,鄌郚乐器产业犹如一颗神奇的“魔豆”,从一家集体企业破土而出。到20世纪90年代,中韩合资企业山东缪斯乐器有限公司落户小镇,正式站到市场经济大潮的风口之上。

  于是,鄌郚乐器厂先后派4批近30人去韩国学习吉他制造技术。学成归来,30名工人很快成为一线的熟练技术工人,他们回来后在实践中磨炼技艺,同时对身边人言传身教,自此越来越多的鄌郚农民,开始学会了打磨、雕刻、组装、调音等吉他相关工艺。

  花生并蒂,一家合资、一家镇办,两家乐器厂成为鄌郚孵育乐器人才的最初摇篮。此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东风愈吹愈烈,两家企业的技术骨干、营销骨干纷纷出走、自立山头。一时间,小型乐器企业在鄌郚如雨后春笋,迅速开枝散叶,并一路发展到现在的规模。

  

  手艺成饭碗,一把吉他融入振兴大潮

  自2022年7月起,鄌郚镇秦家河洼村的秦继铎,在镇上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大厅,有了一处自己的吉他工坊,他也把自己的工作室,从原先的农家小院,搬到了这里。“这里是一个窗口,可以更好地展示‘鄌郚吉他’技艺,提升知名度。而且,周边有制琴的,也有做电商的,可以随时交流,提升水平,拓宽销路。”秦继铎说。

  有着27年制琴生涯的秦继铎,曾是一家知名曼陀铃品牌生产商的资深员工。在外多年的他,前几年听说家乡在推动乐器产业转型升级,便毅然返乡,创办了五度音工作室,建起了高端吉他定制工坊。

  “作坊虽然产量小,但可以精心打磨,满足个性化需求。”秦继铎坚信自己的选择,“乐器是一个精细活儿,高端定制更是如此,现在一个月能做四五把,都在2万元左右的价位。”

  类似秦继铎这样的乡村手艺人,在鄌郚还有很多。

  “一把吉他”融入振兴大潮,在赵卫国的介绍里可见一斑:“你看这巴掌大小的琴颈,要打磨上千遍,这把售价10万元的电贝斯,是为日本的一位著名音乐人量身定制的,这就是手艺的魅力。”

  除了带动农民就业,“鄌郚吉他”还为乡村增添了别样色彩。“该镇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立手造工作室,组织乐器企业人才开展志愿服务,免费教镇上的农民学技艺,教孩子弹吉他。如今,一把吉他正在全方位融入农民文化生活,倡树美德健康生活方式。”昌乐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贺玉洁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强化 营销 花生 休闲
下一篇 :图片新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