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漂在京城他们有“家”


    建筑公司资料员李羡平,整天戴着安全帽,办公地点随着工地到处迁移。

    坐在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的教室里,郑九阳(右二)们从心底绽放出笑容。

    调解

    今年春节前,讨薪农民工与企业在北京市总工会调解,一时陷入僵局。

    感谢

    杨威送上一面锦旗,感谢工会,感谢公职律师。

    惜别

    结局很圆满,农民工满意地告别律师董梅。

    领薪

    经过艰难谈判协调,农民工何某等拿到了应得的工钱。

    ■拖欠工资、工伤赔付是农民工遭遇最多的两种权益侵害;社会保障的缺失,是横亘在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面前的一道鸿沟;接受教育培训,则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晋升空间。

    ■跨越道道鸿沟,需要在现有法规和政策框架内维护农民工权益,也要开辟提供更多的保障途径,从而架起一座通往公平与共享的桥。北京市工会组织让农民工感受到家的温暖。

    ■公职律师,以公益的精神做着不计报酬的事,直接承担着化解纠纷的任务。他们替农民工代理出庭不收一分钱费用,以默默的付出收获着尊重和感动。

    本报记者 毛晓雅 文/图

    农民工,一直被喻为“迁徙的候鸟”、“半城市化”人群,他们行走在城乡之间,流动在广袤的大地,成为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道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农民工群体在进入城市、融入城市的过程中,既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也实现着自身的蜕变;有几多奉献、几多收获,也有几多辛酸,几多泪水。记者走进这个群体,感受他们的生存状态,听他们讲述工作、生活、学习经历,乃至抗争与维权故事。

    杨威很有心,他专程从湖北老家来到北京,为了送一封感谢信和一面锦旗。粉色信纸应该是精心挑选的,这是杨威心里最温暖的颜色;信封是他亲手糊的,这样才能表达最诚挚的谢意。

    3月21日一早,杨威走出北京火车站,耳边火车的轰鸣声还在回响,潮涌般的人群瞬间吞没了他。从僻静的乡村到喧嚣的城市,杨威常常会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过去的一年,杨威带着28位工友的嘱托,20多趟重复着同样的旅程,一次次希望而来、失望而归。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他肩头的重担已经卸下,包里是一封感谢信和一面锦旗。他迈着轻快地脚步,走向熟悉的北京市总工会产业调解中心。

    2010年5月,杨威离开家乡湖北省云梦县伍洛镇丁家村,加入了同乡们外出打工的队伍,没想到第一次打工就遭遇到企业欠薪、工头离奇失踪。杨威和28名工友共计50余万元的工资没有了着落。

    由于打工地在河北省唐山市,杨威一众先是找到当地政府请求帮助,2010年底经过政府协调,将这家建筑公司在唐山市建委作抵押的10万元工程款发给他们。人多钱少,杨威主动提出自己先不拿钱,工友们商量着先分给急需钱用的几位。“两手空空地回到家过年,本来答应送给6岁儿子的电动玩具车也没买。”杨威心里很不是滋味。

    年后开春,杨威决定自己一人做代表,停工讨薪。初到北京,满眼茫然,不知道去哪儿,也不知道找谁。“一次次有了希望又落空,反反复复,折磨得人心力憔悴。”整整一年,杨威往返于北京、唐山和湖北老家,单是火车票就积攒了50多张。工友们每月每人凑点儿钱,支撑着杨威的讨薪开销。

    2012年1月,杨威在网上看到北京市总工会的维权热线“12351”,试探着拨通了电话。“没想到工会第一时间就登记了我的情况,并分派产业调解中心的律师董梅帮助我,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问题就解决了。”经过3次调解,3月7日某建筑公司最终答应在年内分4次还清欠薪,第一期的10万元还款已经到账。至此,杨威一年半的讨薪路,终于画上了句号。

    如今杨威已经开始在广大工友中宣传工会,他甚至想到要在家乡成立一家农民工工会:“我已经向县工会咨询过成立农民工工会的事项,县工会很支持我。这一年半我积累了不少讨薪经验,有了咱自己的工会,就可以把这些经验告诉更多农民工,帮助更多工友维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群体 办公室 缺失 重复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