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漂在京城他们有“家”


    农民工已经日益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这个群体的教育培训现状却不容乐观,这不仅限制了农民工的个人发展,还影响着职工整体素质的提升。

    北京市总工会把农民工教育作为“首都素质教育工程”的重点项目来抓。2011年工会启动了“首都农民工大学生助推计划”,第一批招生的专业为建筑工程管理,去年共有201个农民工报名,最终录取了125人。梁院长说:“今后5年,工会将每年资助100名农民工上大学,希望通过这个计划能促进农民工的自我成长,以点带面地激发他们不断学习、增强自身实力的热情。”

    这学期开学后,李羡平把自己的QQ签名改成“终于上大学了,这一天迟来了11年”。在草坪上留下读书声,在自习室静心伏案,重返校园的李羡平感觉棒极了。

    李羡平在建筑公司做资料员,记者在工地上见到她时,她正准备吃午饭。她的办公室在工地一栋即将完工的楼房里,“你看,我的工作环境就是这样,在工地随便找个地方办公,工地到哪儿,我就得跟到哪儿。”李羡平语气中有几分不满,她想结束这种漂泊的生活,完成自己的大学梦。

    李羡平家住河北省冀州市小寨乡南尉迟村,11年前参加高考取得了500多分的成绩,能上一所不错的大学。因为家里穷,无力负担大学学费,她赌气来到北京打工,“我不相信命运不给我机会。”

    工作以来,李羡平从没放弃过学习,资料员证、造价员证、预算员证,她一个一个地攻下来。“当时考预算员时,有很多本科和专科的同事一起考,结果就我自己通过了考试。”李羡平身上有种不服输的倔强。

    “如果当年我上了大学,生活和现在应该完全不一样。”那个缺失的大学梦一直是李羡平心里的隐痛。2011年,她轻松通过考试。拿到了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的通知书,“对我来说,这是个新的起点,拿到专科学历后,我还要继续考取本科。”

    这个班里大都是像李羡平、郑九阳一样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现在正值事业发展的上升期,却苦于没有更好的机会。在采访中记者深刻地感受到,他们有着强烈的摆脱贫穷、改变命运的愿望。“我肯定不会再回农村了,将来有条件了,还要把父母接到城里生活。”李羡平说。

    圆梦也好,改变命运也罢,考入大学的农民工是幸运的,工会的资助让他们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但获得这份幸运的人毕竟只是少数,对更多农民工而言,尤其想要扎根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提高自身素质确实十分重要。

    采访结束了,记者时时被勤劳朴实、好学进取的农民工群体所打动,更为工会组织关爱、服务农民工的行动为所感动。正如北京市总工会宣传部副部长张宇晶说:“只要是工人,不管城里人还是农民工,都是首都建设者,都是我们服务的对象,都能享受到工会提供的法律援助、社会保障和教育培训。如果说我们对农民工区别对待了,恰恰是针对这一群体的特点提供更周到的服务,比如资助农民工上大学、设立农民工教育培训基地、优先解决群体性农民工讨薪事件等。”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群体 办公室 缺失 重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