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动中,所有工作队员吃住在农户,费用自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增加集体负担。很多机关干部到联系点不用公车,黄冈市委书记刘善桥、市长刘雪荣等许多市县领导带头乘公共汽车下村。
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经受了难得的党性锻炼、实践磨炼、身心修炼,他们在日记中写道:“每天都被震撼着、每天都被感动着。”“三万”活动让机关作风为之一变,干部能力素质明显增强,办事效率和执行力大幅提高。
翻看收录第一轮“三万”活动工作组调查报告和民情日记的《脚印千万家》丛书,能从这洋洋200余万字中读出一种力量。看看这些标题吧:充满深情的有《一起在春天里播种》、《民情大于天》、《我的三位农民兄弟》等等;深刻思考的有《农情新变化与农村工作新思路的思考》、《今后农村的田谁来种》……,这些报告和日记每一篇都充满了工作队员对于群众所思所盼真诚关切,凝聚了对于“三农”诸多问题的深刻思考。
“农时三月下乡忙,村乡又见春意盎。帮农须怀赤子心,扶困更将精神彰。”这是百姓送给进村入户干部的一首诗,情真意切,意味深长。
链接:大批机关干部走进农村基层,结识农民朋友,研究农村问题,亲身体验到泥土之辛、稼穑之苦,强化了重农之识、重农之情、重农之举,为农民群众办了大量实事、好事。据统计,全省在“三万”活动中共帮扶项目31.8万个、筹措项目建设资金115.2亿元,为农民办了大量实事。
“挖万塘”及时回应了群众要求最突出最强烈的问题
小塘堰,大民生;“挖万塘”的切入点是兴修水利,着力点是奏响支农大合唱,落脚点仍是做好群众工作——新一轮“三万”行在塘内,意在塘外
彩旗飘飘,机声隆隆。两台挖掘机一南一北,分头开挖,工人操纵铲头,将塘底半人多高的黑色淤泥掏起,机身转动,一铲铲淤泥被倒进塘边等候的卡车斗子里。
站在孝感市孝南区肖港镇永华村一口“当家塘”的挖掘现场,村里的老人们会有一种穿越感,仿佛回到当年兴修水利的劳动场面。他们说,自从分田到户,这样千军万马大办农田水利的情况再没出现过。
在孝昌县卫店镇双钱村,村里最后一口待修的当家塘同样处于清淤阶段,一个农民身穿防水衣裤,站在塘底淤泥中,满身泥点,手拿铁锹,一边将身边的淤泥清开,一边指挥不远处的挖掘机开挖。村主任胡金明说:“去年大旱,村里的水田只插了30%;今年修了塘堰,就是再旱也有水可灌了。现在,村里外出打工的人都要回来种田了,说等插了秧再出去。”
这只是湖北第二轮“三万”——“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的两个镜头。从2011年12月份开始,490万人次劳动力,47.2万台套挖掘机,在广袤的荆楚平原上掀起了一轮兴修水利的热潮。
一位帮助挖塘的部队首长这样感叹:“‘参战’的挖掘机数量甚至超过淮海战役的军车,这样一个大兵团作战,在部队里一个将军可指挥不了。”
如果说2011年3月份开始的第一轮“三万”活动最基础功能是摸清了省情民情,知晓了农民的所思所盼,那么年底启动的第二轮“三万”活动就是基于省情民情判断,对农民群众反映最突出、要求最强烈的问题的及时回应。
湖北是水利大省,长期与水灾、水患、水害作斗争。虽然大江大河等水利“大动脉”多年治理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农村小型水利等“毛细血管”建设还比较脆弱,特别是塘堰淤积、年久失修的问题十分突出。
去年,湖北遭受大范围三季连旱时,全省许多地方大河、干渠里都有水,但由于小水渠等设施不完善,乡亲们只能“望水兴叹”,有水却到不了田间地头。
在第一轮“三万”活动中发放的50万份调查问卷也显示,农村塘堰淤积,是群众反映最为集中的问题。调查走访也发现,全省约100万口小型塘堰由于多年没有整治,发挥灌溉作用的仅为20%。其中当家塘堰80万口,由于缺乏投入、年久失修、疏于管理,淤积毁损严重,全省塘堰蓄水量不足原来的60%,大部分塘堰成为“碟子堰”、“筛子塘”,有的已30多年没有清淤,给农业抗旱和灌溉带来不利影响,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需要,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一块“短板”。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4-13/181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