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生态控制技术:条锈病越夏菌源区、晚熟冬麦区,要开展人工铲除、化学除草剂防除措施,消灭自生麦苗,切断条锈病循环链条,有效降低越夏菌源。
4.秋播拌种技术:越夏菌源区、冬繁区,要加大秋播拌种力度,采取三唑醇、戊唑醇等拌种剂拌种,使用三唑酮拌种的地区,植保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只能采用干拌技术,防止出现延缓出苗的副作用。在确保墒情的前提下,推广适期晚播技术,错开条锈病发生关键期。
5.秋苗防治技术:条锈病菌源区秋苗发病后,采取三唑类农药,对发病田普遍防治一次,减少向外传播的菌源量,减轻东部麦区发病程度。
小麦全蚀病
近年来,小麦全蚀病的发生面积正在逐年扩大,其真菌不仅侵染小麦的根部和茎基部1~2节,造成小麦的茎、叶养分供应不足,还能使地上部分矮化、变黄、萎焉,重者枯死,小麦穗成熟前成为灰白穗,造成减产。防治小麦全蚀病,要以预防为主,协调检疫、栽培、化学药剂以及生物技术等综合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小麦全蚀病的危害。
首先要严格检疫,防止病害扩散蔓延。小麦全蚀病主要是通过混杂在小麦种子间的病残体远距离传播蔓延的。小麦繁种田要严格执行产地检疫制度,发病田不准作种子用。
其次要注重农业栽培来防治,要做到轮作换茬。小麦全蚀病的病残体,主要寄居在土壤中越冬越夏,连作有利于病菌的积累;实行轮作换茬,小麦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不仅降低了土壤中病菌数,而且改善了土层理化性质,提高了土壤肥力。还可以通过改善土壤肥力,氮、磷、钾与有机肥混施。一般每亩施腐熟土杂肥4000~5000千克,三元复合肥50~70千克,缺微量元素的地块还应适当增施一定量的微肥。
最后就是化学防治,可分种子处理和后期发病用药。首先是种子处理。①生物药剂处理。根据近几年多点药效试验,15亿/克蚀敌微粉剂是专用于防治小麦全蚀病的生物制剂,用蚀敌微粉剂防治小麦全蚀病,防治效果达70%以上,且对人畜安全、环境无污染,并可兼治其他小麦根腐病。②化学药剂拌种。用2.5%硅噻菌胺种衣剂、10%苯醚甲环唑种衣剂、2%戊唑醇湿拌种剂等药剂兑水稀释后均匀拌种,晾干后播种,对小麦全蚀病及其他根腐都有抑制作用,其效果明显。如需防止地下害虫时,可与杀虫剂混用。要注意的是拌种时,药剂量不要过大,以免影响小麦种子出芽率。
针对后期发病,可在苗期、返青拔节期喷雾防治。依据病田感病轻重,把20%粉锈宁、15亿/克蚀敌微粉剂等药剂在小麦三叶期、返青拔节期喷灌根部、茎基部节间处,感病田病情指数较对照明显降低。针对小麦全蚀病发生严重的地块,在春季拔节后,可用6%戊唑醇1500倍或15%粉锈宁1500倍兑水稀释后,喷淋小麦基部。也可用上述药剂制成毒土,处理零星发病地块的播种沟。
小麦黄矮病
防控小麦黄矮病,可通过种植抗病耐病良种。冬小麦适期晚播可减少发病,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可减轻发病。
使用化学药剂来防治该病,可通过药剂拌种,70%吡虫啉拌种剂拌种可控制蚜虫减少传毒。未拌种麦田秋苗期有蚜株率20%时,及时施药防治。防治药剂有70%吡虫啉,推荐剂量,兑水10千克进行喷雾,也可以用50%抗蚜威每亩使用5~8克,兑水10千克进行喷雾。
小麦白粉病
近年来,随着麦田水肥条件的改变和种植密度的增加,导致小麦白粉病成为小麦田间严重发生的一类病害,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被侵染。建议广大农民朋友防治小麦白粉病应以健身栽培为基础,科学药控为关键。
首先选播抗病品种。目前,各地在进行小麦品种审定时,均对参试品种的白粉病进行抗病性鉴定。所以,生产上应选用具有较高抗、耐病性,并有较好丰产性的品种。
其次要加强栽培管理,来防控该病害。1.秋种时要适期播种,控制播量。播种过早,易形成冬前旺苗,翌年因营养消耗而形成弱苗,易受病菌感染。提倡精量或半精量播种,降低小麦播种量,可以控制拔节期密度和田间郁蔽程度,减轻病害流行。2.加强田间管理。小麦返青期要及时除草,拔节期追肥,培养健壮个体;南方麦田春季做好清沟沥水,防止渍害,同时要兼顾其他有害生物的防治。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13-04-02/333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