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一条新闻被各大门户网站纷纷置于首页最显眼的位置: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
什么是“家庭农场”?农业部的权威解释是: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事实上,由于刚刚起步,家庭农场的培育发展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国内较为成功的家庭农场范本是在上海市松江区推广的规模在100~150亩的粮食家庭农场,以“一家一户”为特色的家庭农场能否在市场中搏击风浪、站稳脚跟?“松江模式”是否适用于更广大地区?城镇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会影响家庭农场发展的进程?家庭农场主面对农技、管理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是否需要通过一定课时的培训,持证上岗?不少农业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均认为,由于受地域间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农户自身知识水平等的限制,虽然家庭农场的发展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但要大力推广这一模式仍然任重道远。
“松江模式”能否推广?
虽然“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然而,早在2007年下半年开始,为应对农业劳动力大量非农化及老龄化趋势加剧,上海市松江区就开始探索推广规模100~150亩的粮食家庭农场。据悉,“松江模式”是由当地区政府推动,采取以农户委托村委会流转的方式,将农民手中的耕地流转到村集体。
今年37岁的沈万英是松江区石湖荡金胜村的一名村民,“回家种田”之前,她在一家电子企业里负责生产管理方面的工作。从2008年开始,沈万英跟着父亲一起经营家庭农场,2010年正式接替父亲成为一名新的女家庭农场主,目前经营面积已经达到115亩。
“当时很多人都说我傻,放着城里的舒适日子不好好过,却回到田里干日晒雨淋的苦活。”说起当年放弃工作、回到农村种田的选择,沈万英很是感慨,“但我并不在乎别人的目光,我有自己的主意。那时候父亲刚刚成为松江区第一批农场主,经营面积超过110亩,我感到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有政府的扶持补贴,加上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设备的帮忙,还有自己努力学习农业科技知识,肯定能够干出一番事业来。”这个表面上有些文弱的女子,心里却装着很大的抱负。
理想是美好的,但实现的过程却是艰辛的。在农忙期间,沈万英和父母早出晚归,她说,有时候实在太累了,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想想明天还要接着干,心里难免会掠过一些后悔的情绪,这种辛苦的程度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无法相比的。不过,看着自己精心种植的水稻丰收,现在又开始要有自己的品牌了,一切辛苦都那么值得。在沈万英的家里,她拿出了一份印有自己商标的大米真空包装袋,是由“万”和“英”两个字组成的一个图案,这是她自己设计的。沈万英的目标是,打造出真正属于松江本地农民自己的品牌,将种地变成一份真正意义上的事业。
除了种植普通的水稻品种外,沈万英还引入了“早玉香梗”的品种,去年种植了30亩,通过精心培育,大米一上市便受到了欢迎,虽然价格比普通大米高出一截,但依然吸引了很多回头客。不仅如此,沈万英还尝试种植泰国大米,同样引起了良好的市场反响。通过走精品化的路线,沈万英的年收入也翻倍了。“如果全部种植普通的水稻,这115亩田一年的净收益可能也就几万元,而通过自产自销的模式、打造精品化的包装大米,现在一年的收入达到十几万元。”今年,沈万英计划一方面加大市场推广力度,一方面适当增加精品水稻的种植面积。
数据显示,到2011年底,松江全区耕地流转面积已占全区耕地面积的99.4%。截至2012年末,松江家庭农场发展至1206户,经营面积13.66万亩,占全区粮田面积的80%,“松江模式”渐渐为人所知。就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徐小青认为,以目前的经营水平来看,一个家庭农场可由夫妇两人经营,他们的年收入可达10万元左右。而“松江模式”所带来的范本效应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据农业系统专家介绍,由农业部推动的家庭农场实验,已经在去年初开始进行,涉及吉林、湖南等多个省市。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13-02-27/333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