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大田推广缓控释肥的中国出路


缓控释肥料产业今后的发展注定要面向大田作物,因此需通过多方共同努力,积极开展产业化技术、产品检测评价以及同步营养、高效施用等技术和环境效应评价研究,促进新材料、新产品的开发和成果转化,加快高性能低成本产品的产业化步伐。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赵秉强

缓释肥料是中国肥料质量替代数量发展的重要产品类型,目前中国缓释肥料产能达到250万吨,年产量70万吨,占到世界缓释肥消费量的1/3。

中科院沈阳生态所研究员卢宗云

中国肥料面临的发展问题是如何解决肥料的高效和长效问题。农业的规模经营、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农村青壮劳力的大量进城务工,迫使种田施肥需要长效肥,最好是一季作物施一次肥,新型肥料中的缓控释肥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生,最终必将全面用于大田。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樊小林

未来5~10年是全球缓控释肥料大规模产业化和普及应用的关键时期,也有利于中国缓控释肥全面走向大田。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制造和施用缓控释肥料的目的除了上述提高效率、减少肥料浪费和损失外,还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于大田作物要实现增效同效而不增加农民的投入;第二,对于高端产品要实现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产品水平并降低制造成本。

质量成本 基本适宜

据记者了解,当今尿素包膜分为无机物包膜和有机聚合物包膜,无机包膜材料包括硫磺、磷酸盐、钙镁磷肥、硅酸盐等,有机聚合物包膜材料包括天然高分子、合成高分子、半合成高分子等,因此包膜尿素也就包括硫衣尿素、树脂包膜硫衣尿素、树脂包膜尿素等。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如今包裹型缓释肥技术有了新的进展,创新主要集中在膜材料的易得性和可降解性、生产的连续性和生产成本的降低等方面,为缓控释肥走向大田创造条件。

会上得出的消息显示,以山东农大、中国农大、华南农大、山东金正大、安徽红四方等为代表的高等院校与缓释肥生产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强化推广服务,包裹型缓释肥产品投放大田作物以来,逐渐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在包膜材料可降解方面,中国农业大学研发团队通过多年的科研攻关,研发出了新型可降解高分子膜材料,首次实现了国内新型易降解高分子包膜控释肥料的连续化、自动化生产。该项科技成果于今年3月份与中盐安徽红四方完成了成果转让,面向大田的新型易降解高分子包膜缓控释肥不久的将来就会走进千家万户。该项目研发的新型易降解高分子包膜控释肥料已在全国范围内做了大量田间试验,实验结果显示,施用该控释肥可提高作物产量约9~15%,每亩增收的直接经济效益最多能达100多元。

除了通过包裹措施来减缓尿素的养分释放速度外,以沈阳生态所、山东施可丰为代表的企业通过一定工艺在尿素造粒过程中加入了一定剂量的脲酶抑制剂或硝化抑制剂形成的稳定性肥料,通过减缓尿素水解,控制NO3-的形成,提高尿素利用效率,进而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据记者了解,稳定性肥料产品投放市场几年来,逐步得到农民认可。

记者从本次论坛上了解到,为了达到尿素缓释、提高利用效率的目的。各科研单位及生产企业争相通过简单设备,向尿液中直接添加腐植酸、氨基酸、海藻素、多肽、聚氨酸等增效剂生产增效尿素产品。当前,山东瑞星集团生产的海藻尿素、腐植酸尿素和氨基酸尿素系列增效尿素新产品已在黑龙江、内蒙古、山东、湖北等地进行了广泛的效果验证试验,增产潜力大,得到当地农民普遍认可。

众所周知,缓控释肥采取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一定途径控制或延缓肥料养分释放速度,随着研发水平的不断深入,本次论坛上,以控制养分流失作为基本原理,而研发出来的网捕技术、控肥宝、控失肥等引起了与会人士高度兴趣。专门从事化肥控失技术产业化的安徽帝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永国向记者举例说,普通肥料遇水变成豆浆,控失肥料遇水变成果冻。该技术通过网状结构使得水分子以及溶解在水中的化肥分子运动受阻,从而达到控制养分流失的目的。据记者了解,利用该技术的山东金沂蒙内质缓释肥、安徽红四方控失肥正在全面推向大田作物。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尿素 大田作物 施肥 化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