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大田推广缓控释肥的中国出路

零零社区网友  2012-06-08  互联网

□本报记者 马彦平

编者的话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和研究缓控释肥技术,经历了探索起步、初步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尤其是“十五”期间,缓控释肥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直到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缓控释肥料生产国和使用国,但国情决定了缓控释肥料的中国出路在大田。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缓控释肥产能已达250万吨,年产量达70万吨,占到世界缓控释肥消费量的1/3。然而在欧美国家,缓控释肥主要用于草坪、庭院花卉和景观园林植物,本土的大田作物上基本不用缓控释肥;在东南亚国家,几乎没有像样的缓控释肥制造技术和生产企业,依赖进口的缓控释肥也主要用于油棕育苗等。追其原因,欧美国家地多人少,农业基础设施、土地集约化程度比较高,肥料利用效率尤其氮肥是中国的两倍多,致使欧美国家的农业生产效率很高,政府鼓励农民用缓控释肥更多出于环境保护考虑。东南亚国家的缓控释肥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价格自然比较高昂,农民在大田作物上用缓控释肥是用不起的。

那么中国为什么必须要发展缓控释肥、主战场又注定是大田作物呢?第一,许多地区,如东北、西北、内蒙古等地区,作物生长期间雨水少,追肥效果差,需要基肥一次施用技术;第二,当前我国劳动力成本高企,大田追肥的劳动力成本急剧增加,为了节约劳动力开支,需要一基免追、或一基少追技术;第三,为了保证粮食连年增产,长期大量施用速效化肥已经造成耕地质量退化,如酸化、板结、连作障碍严重等,恢复耕地质量或开展耕地保育需要既少施肥、又不减少有效养分投入;第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落实,配方肥的进村到户;第五,减少因速效肥料过量施用造成的农田面源污染,落实低碳、节能、环保的指标要求。缓控释肥恰巧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五方面的问题。

同时,专家们统计数据也显示,多年来,较多的大田试验已经证明,缓控释肥具有同等用量下增加产量、较少肥料用量而不减产、增加化肥用量可以增加产量,即养分高效利用,并缓解化肥损失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对于因缓控释肥较普通复合肥价格高、农民不愿意用的事实,记者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肥料研发机构、生产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将缓控释肥价格降到农民能接受的范围内是完全有可能的。更重要的是,缓控释肥以其同等用量下增加产量、增加收益的优势为全面走向大田做好了铺垫。

政策环境 都有支持

国外缓控释肥主要用在草坪、园艺、花卉等非农领域,而中国缓控释肥主战场又只能在大田,有人提出质疑,在国外被尊称为贵族肥料的缓释肥在中国能实现平民化吗?近日召开的“第五届国际缓控释肥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上,专家们的观点打消了这个疑虑。

工信部、农业部、氮肥协会、磷肥协会等国家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在会上一致表示,缓控释肥以其养分释放与作物吸收同步、施肥技术简化、可实现一次性施肥满足作物整个生长期的需要、肥料损失少、利用率高、省工省力、环境友好等众多优点,其产业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基本要求。中国缓控释肥主要面向大田的事实,要求缓释肥生产、流通企业一定要运用科技创新,提升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强化推广服务,让中国农民用得起、喜欢用、会施用缓释肥。全国农技中心土肥处副处长杨帆

借助国家测土施肥项目,缓控释肥全面应用到大田作物方可加速。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落实需要以缓控释肥料为载体,缓控释肥企业要利用好肥料配方,在配方肥上下工夫。一是参考各地公布的配方和农民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以缓控释肥为原料生产复混肥料。二是在经销点建立配肥站,生产混配肥料,将缓控释肥作原料。

中国磷肥工业协会秘书长修学峰

缓控释肥料产业今后的发展注定要面向大田作物,因此需通过多方共同努力,积极开展产业化技术、产品检测评价以及同步营养、高效施用等技术和环境效应评价研究,促进新材料、新产品的开发和成果转化,加快高性能低成本产品的产业化步伐。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赵秉强

缓释肥料是中国肥料质量替代数量发展的重要产品类型,目前中国缓释肥料产能达到250万吨,年产量70万吨,占到世界缓释肥消费量的1/3。

中科院沈阳生态所研究员卢宗云

中国肥料面临的发展问题是如何解决肥料的高效和长效问题。农业的规模经营、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农村青壮劳力的大量进城务工,迫使种田施肥需要长效肥,最好是一季作物施一次肥,新型肥料中的缓控释肥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生,最终必将全面用于大田。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樊小林

未来5~10年是全球缓控释肥料大规模产业化和普及应用的关键时期,也有利于中国缓控释肥全面走向大田。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制造和施用缓控释肥料的目的除了上述提高效率、减少肥料浪费和损失外,还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于大田作物要实现增效同效而不增加农民的投入;第二,对于高端产品要实现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产品水平并降低制造成本。

质量成本 基本适宜

据记者了解,当今尿素包膜分为无机物包膜和有机聚合物包膜,无机包膜材料包括硫磺、磷酸盐、钙镁磷肥、硅酸盐等,有机聚合物包膜材料包括天然高分子、合成高分子、半合成高分子等,因此包膜尿素也就包括硫衣尿素、树脂包膜硫衣尿素、树脂包膜尿素等。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如今包裹型缓释肥技术有了新的进展,创新主要集中在膜材料的易得性和可降解性、生产的连续性和生产成本的降低等方面,为缓控释肥走向大田创造条件。

会上得出的消息显示,以山东农大、中国农大、华南农大、山东金正大、安徽红四方等为代表的高等院校与缓释肥生产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强化推广服务,包裹型缓释肥产品投放大田作物以来,逐渐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在包膜材料可降解方面,中国农业大学研发团队通过多年的科研攻关,研发出了新型可降解高分子膜材料,首次实现了国内新型易降解高分子包膜控释肥料的连续化、自动化生产。该项科技成果于今年3月份与中盐安徽红四方完成了成果转让,面向大田的新型易降解高分子包膜缓控释肥不久的将来就会走进千家万户。该项目研发的新型易降解高分子包膜控释肥料已在全国范围内做了大量田间试验,实验结果显示,施用该控释肥可提高作物产量约9~15%,每亩增收的直接经济效益最多能达100多元。

除了通过包裹措施来减缓尿素的养分释放速度外,以沈阳生态所、山东施可丰为代表的企业通过一定工艺在尿素造粒过程中加入了一定剂量的脲酶抑制剂或硝化抑制剂形成的稳定性肥料,通过减缓尿素水解,控制NO3-的形成,提高尿素利用效率,进而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据记者了解,稳定性肥料产品投放市场几年来,逐步得到农民认可。

记者从本次论坛上了解到,为了达到尿素缓释、提高利用效率的目的。各科研单位及生产企业争相通过简单设备,向尿液中直接添加腐植酸、氨基酸、海藻素、多肽、聚氨酸等增效剂生产增效尿素产品。当前,山东瑞星集团生产的海藻尿素、腐植酸尿素和氨基酸尿素系列增效尿素新产品已在黑龙江、内蒙古、山东、湖北等地进行了广泛的效果验证试验,增产潜力大,得到当地农民普遍认可。

众所周知,缓控释肥采取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一定途径控制或延缓肥料养分释放速度,随着研发水平的不断深入,本次论坛上,以控制养分流失作为基本原理,而研发出来的网捕技术、控肥宝、控失肥等引起了与会人士高度兴趣。专门从事化肥控失技术产业化的安徽帝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永国向记者举例说,普通肥料遇水变成豆浆,控失肥料遇水变成果冻。该技术通过网状结构使得水分子以及溶解在水中的化肥分子运动受阻,从而达到控制养分流失的目的。据记者了解,利用该技术的山东金沂蒙内质缓释肥、安徽红四方控失肥正在全面推向大田作物。

从这里我们看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缓控释肥研发机构、生产企业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在提质量、降成本、要效益上下大工夫,生产的产品逐步具备走向大田作物的各项条件。我们可以设想,不久的将来,提到缓控释肥,中国农民都在用,而且喜欢用、会施用。届时,中国缓控释肥产业的前景将更光明。

标准监管 尚存缺失

缓控释肥主战场是大田作物,直接使用者是最基层的农民,那么市场上形形色色的缓控释肥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缓控释肥显得非常重要。有经销商反映,当地打着缓控释肥概念的产品琳琅满目,部分产品完全是鱼目混珠之辈,监管完全跟不上,农民上当受骗的不在少数。

记者发现,目前除了硫包衣尿素、缓释肥料、稳定性肥料有国标或行业标准外,其他都没有相应的评价、产品标准,炒概念的不法厂家钻空子、打擦边球是非常容易的。

山东省肥料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吕庆淮也有同样的看法,他认为当前我国缓控释肥的名称、标准问题亟待规范。他告诉记者,目前有的生产厂家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扩大市场份额,而采取过分扩大肥料的效果等方式,甚至个别企业炒作概念,忽悠农民。这样不仅不能发挥缓控释肥的作用,而且误导消费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得一提到缓控释肥,农民就加以抵触,不利于缓控释肥的全面推广。

中科院沈阳生态所卢宗云表示,近年出台的包膜控释肥标准、稳定性肥料行业标准等,对净化市场起到了一定作用。然而,当前市场上许多的缓控释肥严格意义上讲不算是缓控释肥,农民购肥的高支出不能换来增产增收,也并没有因施用缓控释肥而减少了施肥次数。因此,卢宗云认为,加大缓控释肥标准制定工作、加强市场监管,对缓控释肥走向大田起决定性作用。

曾经有经销商向记者反映,当地缓控释肥市场很乱,产品包装上不是缓释就是控释,连他们都难辨真假,农民更是一头雾水,拿不准的情况下,农民担心受骗就开始抵触缓控释肥,这样正规厂家的缓释肥推广也受影响。经销商表示,监管部门面对缓控释肥表现得束手无策,抽检化验时也只能以养分含量、包装袋标识为重点,至于肥料是不是真正具有缓释效果,符合相关标准,监管部门无能为力。因此,记者认为,要想实现缓控释肥全面走向大田,产品标准、监管一定要跟上,否则只会延迟甚至破灭缓控释肥的大田梦。



http://farm.00-net.com/news/2/2012-06-08/330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