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励精图治 再创辉煌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氮肥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氮肥作为化肥的重要品种之一,为中国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氮肥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合成氨、尿素产量都跃居世界首位。2008年10月,记者采访了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潘德润,他表示,中国氮肥产业以促进农业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坚持从国情出发,奋发图强,打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氮肥产业体系,在市场竞争中加快改革、调整步伐,产业发展展现蓬勃生机与活力。

《农资导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氮肥产业在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作出了哪些贡献?

潘德润: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氮肥产业以促进农业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实现了中国氮肥从大量依赖进口到供求平衡自给有余的历史性转变。1949年中国人口4.5亿,1978年增至8亿,目前已达13亿。以世界不到10%的耕地解决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是全党全国的头等大事。化肥是粮食的“粮食”。广大氮肥企业的干部职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急国家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始终把促进农业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当做己任,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进行节能改造、规模改造和品种改造,生产能力持续提升。到2007年,中国合成氨、氮肥产量已从1978年的1184万吨增加到5159万吨和752万吨增加到4187万吨,分别增长3.36倍和4.57倍,其中尿素(折纯N,100%)从1978年的175万吨增加到2486万吨,增长13.2倍。合成氨、氮肥、尿素产量全部跃居世界首位,改变了中国长期大量依赖进口的局面,从1998年尿素最高进口量793万吨,到2007年出口525万吨,实现了自给有余的跨越,对促进农业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农资导报》:三十年来,中国氮肥工业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历史转变?

潘德润: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人多地少,提高施肥水平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解决化肥短缺,面对国力不足、基础工业薄弱的困难,在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前,中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建设了上千套以煤为原料的“小氮肥”装置,生产有效养分仅17.7%的碳酸氢铵。七十年代,中央决定引进13套以油或天然气为原料的年产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或52万吨尿素的大化肥项目。经过3年多的建设,至1978年底,有10套陆续建成投产。至此,中国通过引进技术可生产有效养分高达46.3%的尿素,氮肥生产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与此同时,国家还安排利用自主开发和引进的技术,建设一批中型氮肥厂。1978年以后,中国氮肥产业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艰辛努力,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通过多轮专项改造,打造形成了原料立足国内,技术自力更生为主、引进国外技术为辅,大中小规模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氮肥产业体系。在2007年的全国合成氨和尿素生产总量中,以煤、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铵、尿素产量比重,分别占77.2%、68.5%和20.2%、27.8%;其中,大氮肥尿素产量占26.4%、中氮肥尿素产量占15.5%、“小氮肥”尿素产量占58.1%,“小氮肥”仍然支撑着中国氮肥产业的半壁江山。

《农资导报》:中国氮肥产业的生产装置、技术水平在三十年来有了哪些突破?

潘德润:改革开放以来,氮肥产业在坚持企业自主开发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行业团队”精神,合力攻关,以企业为研发的主战场,联合大专院校、科研设计单位,针对产业急迫的技术难题,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技术创新,开发出多项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新设备、新工艺,推进了小氮肥的技术进步。例如“两煤”、“两水”技术的成功开发和推广应用,大幅度降低了合成氨能耗和水耗,为产品结构调整打下了坚实基础。碳酸氢铵改产尿素和尿素4改6、6改10技术的开发,为国家尿素技改专项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合成氨设备的大型化、多种催化、净化技术的开发应用,使小氮肥8-13、18-30工程建设成为可能。恩德炉、灰熔聚等新型煤气化技术丰富了小氮肥原料路线改造的技术选择。氮肥生产污水零排放技术,成为新形势下小氮肥环境达标的重要技术保证,其中多项技术获得国家奖励。这些技术对小氮肥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清洁生产、文明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应该提到的是中国第一套以天然气为原料的20万吨合成氨国产化装置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万吨合成氨四喷嘴水煤浆气化技术,在小氮肥企业开发成功,实现了几代化肥人为之奋斗的大型合成氨装置国产化的美好愿望。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氮肥 尿素 化肥 农业发展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