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技术创新之路———自有知识产权技术带来发展


华鲁恒升负责人向原化工部副部长林殷才和中国化工报社副社长、农资导报常务副理事长崔学军介绍情况。

四川美丰20万吨合成氨、30万吨尿素装置。

●华鲁恒升迈出敢为人先的几大步 ●四川美丰勇创一流展宏图

在1978~2008这三十年中,中国氮肥工业的发展是一个从小到大、逐渐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时期。三十年时间,中国的氮肥产量从752万吨发展到4187.1万吨;中国的尿素产品从主要依靠进口到出口500多万吨。在这些数字后面,是一个氮肥产业在中国大地上的崛起,是自有知识产权技术追赶上世界水平。在这些年的发展中,靠国产化和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把企业做大做强,有两家企业不能不提及。

华鲁恒升,迈出敢为人先的几大步

说起华鲁恒升这些年的变化,业内人都啧啧称奇。一个当年只有几千吨合成氨的小氮肥企业,经过三十年发展,现在成了第一家使用全套国产技术的大氮肥企业。是新技术改变了他们还是他们给了新技术舞台,这里面的辩证关系,一句话说不清楚。

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1968年建厂的德州化肥厂,当时,企业仅有年产5000吨合成氨、2万吨碳铵的生产能力,后来经过四次大的技术改造,淘汰了落后的设备和工艺,逐步实现了设备大型化和集散控制自动化,达到了年产6万吨合成氨、20万吨碳铵的生产能力。1990年,在全国同行业大规模兴建4万吨尿素装置时,华鲁恒升经过认真分析,首家兴建了年产11万吨中型尿素工程。这让当时业内同行大吃一惊。1994年,公司通过10万吨合成氨扩建,将尿素做到了15万吨规模,1997年又实施了第二次扩建,新建一套15万吨尿素装置,使企业跃升到年产30万吨尿素的规模上。

当时,国内氮肥企业经过扩产改造,有些已经达到“18-30”规模,这在当时应该说是较为经济的规模,也是小氮肥企业做大做强的一个标杆。如果下一步发展是继续复制“18-30”装置,当时比较成熟和保险,投资不是很大而又能迅速扩大规模。但这种模式仍不能摆脱中小氮肥企业工艺技术落后、装备水平和环保性能较差、能耗高的问题。要实现化肥产业的升级,最直接的办法是建设大氮肥,但需要从国外引进技术和装备,不但投资浩大,而且建设周期长,运营复杂。

作为全国小氮肥行业第一个建成中型尿素装置的企业,华鲁恒升一直以敢为人先、敢于领先为业内所称道。经过反复研究论证,他们最终决定通过大氮肥的建设推动产业升级。

中国化肥工业自1973年第一次进口13套大化肥装置起,先后引进了33套大型化肥装置,唯独没有一套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装置。单套引进装置中用于专利许可和工艺软件包的费用都在1000万美元左右,大型化肥装置的关键设备全部依靠进口。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有关部委就一直想利用国内丰富的煤炭资源,通过洁净煤技术的突破实现大氮肥的国产化,将水煤浆气化、合成气净化、氨合成、尿素和大型空分等技术以及气化炉、净化低温塔、绕管换热器、氨合成塔、尿素气提塔和大型空压机组等关键设备的攻关研制列入国家“十五”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计划。在这种背景下,华鲁恒升经过历时两年的研究论证,提出了由企业牵头,用洁净煤气化技术实施大化肥国产化的方案。

这一项目依托空分和水煤气化技术,建设一套制氧能力4万Nm3/h的国产大型空分装置,一套以洁净煤气化为基础的30万吨/年合成氨装置。

由于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方向,又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项目一经提出就得到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列入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和国债贴息项目。经过多方努力,2002年7月8日,国家经贸委正式批准了华鲁恒升大型氮肥国产化项目可行性报告,同年9月12日,总投资近14亿元的大氮肥装置国产化技改项目开工建设,成为化肥行业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改造示范工程。2004年11月25日,全部工程建设完成,生产出合格产品,施工周期仅26个月。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氮肥 尿素 化肥 转化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