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技术创新之路———自有知识产权技术带来发展

网友投稿  2008-10-24  互联网

华鲁恒升负责人向原化工部副部长林殷才和中国化工报社副社长、农资导报常务副理事长崔学军介绍情况。

四川美丰20万吨合成氨、30万吨尿素装置。

●华鲁恒升迈出敢为人先的几大步 ●四川美丰勇创一流展宏图

在1978~2008这三十年中,中国氮肥工业的发展是一个从小到大、逐渐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时期。三十年时间,中国的氮肥产量从752万吨发展到4187.1万吨;中国的尿素产品从主要依靠进口到出口500多万吨。在这些数字后面,是一个氮肥产业在中国大地上的崛起,是自有知识产权技术追赶上世界水平。在这些年的发展中,靠国产化和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把企业做大做强,有两家企业不能不提及。

华鲁恒升,迈出敢为人先的几大步

说起华鲁恒升这些年的变化,业内人都啧啧称奇。一个当年只有几千吨合成氨的小氮肥企业,经过三十年发展,现在成了第一家使用全套国产技术的大氮肥企业。是新技术改变了他们还是他们给了新技术舞台,这里面的辩证关系,一句话说不清楚。

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1968年建厂的德州化肥厂,当时,企业仅有年产5000吨合成氨、2万吨碳铵的生产能力,后来经过四次大的技术改造,淘汰了落后的设备和工艺,逐步实现了设备大型化和集散控制自动化,达到了年产6万吨合成氨、20万吨碳铵的生产能力。1990年,在全国同行业大规模兴建4万吨尿素装置时,华鲁恒升经过认真分析,首家兴建了年产11万吨中型尿素工程。这让当时业内同行大吃一惊。1994年,公司通过10万吨合成氨扩建,将尿素做到了15万吨规模,1997年又实施了第二次扩建,新建一套15万吨尿素装置,使企业跃升到年产30万吨尿素的规模上。

当时,国内氮肥企业经过扩产改造,有些已经达到“18-30”规模,这在当时应该说是较为经济的规模,也是小氮肥企业做大做强的一个标杆。如果下一步发展是继续复制“18-30”装置,当时比较成熟和保险,投资不是很大而又能迅速扩大规模。但这种模式仍不能摆脱中小氮肥企业工艺技术落后、装备水平和环保性能较差、能耗高的问题。要实现化肥产业的升级,最直接的办法是建设大氮肥,但需要从国外引进技术和装备,不但投资浩大,而且建设周期长,运营复杂。

作为全国小氮肥行业第一个建成中型尿素装置的企业,华鲁恒升一直以敢为人先、敢于领先为业内所称道。经过反复研究论证,他们最终决定通过大氮肥的建设推动产业升级。

中国化肥工业自1973年第一次进口13套大化肥装置起,先后引进了33套大型化肥装置,唯独没有一套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装置。单套引进装置中用于专利许可和工艺软件包的费用都在1000万美元左右,大型化肥装置的关键设备全部依靠进口。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有关部委就一直想利用国内丰富的煤炭资源,通过洁净煤技术的突破实现大氮肥的国产化,将水煤浆气化、合成气净化、氨合成、尿素和大型空分等技术以及气化炉、净化低温塔、绕管换热器、氨合成塔、尿素气提塔和大型空压机组等关键设备的攻关研制列入国家“十五”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计划。在这种背景下,华鲁恒升经过历时两年的研究论证,提出了由企业牵头,用洁净煤气化技术实施大化肥国产化的方案。

这一项目依托空分和水煤气化技术,建设一套制氧能力4万Nm3/h的国产大型空分装置,一套以洁净煤气化为基础的30万吨/年合成氨装置。

由于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方向,又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项目一经提出就得到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列入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和国债贴息项目。经过多方努力,2002年7月8日,国家经贸委正式批准了华鲁恒升大型氮肥国产化项目可行性报告,同年9月12日,总投资近14亿元的大氮肥装置国产化技改项目开工建设,成为化肥行业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改造示范工程。2004年11月25日,全部工程建设完成,生产出合格产品,施工周期仅26个月。

这个项目,不仅使华鲁恒升一举进入大氮肥规模,还对整个化肥企业的升级换代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在创新成果应用上有重大意义。依托该项目形成的自主知识产权有:四喷嘴洁净煤气化技术、低温甲醇洗和液氮洗技术、11.0MPa氨合成技术、水溶液全循环尿素改造新工艺、大颗粒尿素技术、4万Nm3/h大型空分技术。由于项目建设立足国内,形成了大型氮肥装置的国产化装备成套能力。该项目以价格低廉的烟混煤代替无烟块煤,完成了氮肥原料的革命,为中国氮肥,甚至是中国的煤化工开辟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个项目机械造粒生产的大颗粒尿素产品质量好,实现了尿素产品的升级。而从建设周期上看,这个项目全部工期26个月,比同类引进装置的建设周期缩短了一年。从设备造价上看,这一项目总投资近14亿元人民币,只有引进装置的一半。

华鲁恒升大氮肥项目的投产,标志着中国形成了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大型氮肥和大型空分技术、装备的成套能力,改写了中国大化肥建设长期依靠引进的历史,对促进氮肥行业装备水平,为行业发展提供示范和技术支持,带动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美丰,勇创一流展宏图

四川美丰三十年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辉煌。2002~2007年,四川美丰平均资产、销售收入、经济效益分别以18.6%、27.5%、31.3%的增幅快速增长,现拥有总资产24.9亿元、净资产14.27亿元,拥有尿素160万吨、复肥30万吨、甲醇5万吨、三聚氰胺0.7万吨、塑料制品1.2万吨的生产规模,尿素产量居全国第五位,实现超常发展。

2005~2007年,四川美丰先后控股贵州美丰、兰州远东化肥,参股甘肃刘化集团,构建了立足西南、面向全国的市场布局,四川美丰成为跨区域的全国性大型化工企业。

2004~2006年,“美丰”商标获得全国氮肥行业首件“中国驰名商品”,美丰牌尿素获得行业首批“中国名牌产品”,并连续三届获“国家免检产品”,四川美丰成为中国氮肥行业标志性品牌。

2005年,新加坡淡马锡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日本软银投资的新宏远创受让四川美丰国有股,四川美丰成为四川省首家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上市公司。2007年,在加拿大成立BC公司,开辟国际原料和产品市场。四川美丰提高国际经营水平,参与国际竞争。

三十年风雨征程,三十年拼搏奋进,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全新背景下,四川美丰从一家不起眼的小氮肥厂,发展成为全国氮肥行业绩优上市公司,走上“规模、质量、国际”发展之路。

技术创新是四川美丰发展的不竭动力。

2005年9月,建成国内首套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年产20万吨合成氨、30万吨尿素大氮肥装置(2030工程),创造了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节能效果好、一次投产成功四项全国第一,被中国氮肥工业协会认定为国产化样板。

在2030工程建设投产前,四川美丰德阳分公司有两套合成氨装置,仅有日产700~800吨合成氨生产能力。其中10台间歇催化转化老装置日产合成氨440吨左右。天然气间歇转化技术属于上世纪70年代的落后工艺技术,能量利用极不合理,天然气、电消耗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随着国际及国内越来越激烈的氮肥竞争市场,这些已经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因此,美丰公司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就必须采取先进的工艺技术,最大限度地节能降耗,节约开支,以实现降低产品成本、提高效益的目标。

在2030工程合成氨工艺技术选择上,美丰公司综合考虑了企业多年来摸索的经验和旧设备工艺的不足,选择了3.5MPa压力下蒸汽转化法造气,高低温变换,低热耗的改良热钾碱法脱碳,甲烷化,氨净值高、阻力降小、能耗低的立式轴径向合成塔15.0MPa氨合成工艺。

这个工程的尿素装置,采用了先进的二氧化碳汽提技术,在与合成等压的条件下,使甲铵分解并冷凝回收,以减少蒸汽的消耗;尿素合成在最佳压力及氨碳比条件下操作,合成压力为14MPa(A),氨碳比为2.95,是所有尿素工艺中最低的,从而降低了电耗。另外还采用了新型高效尿素合成塔塔盘、深度水解工艺、高压液氨泵等节能设备和工艺。

2030工程是四川省重点

建设工程项目,也是四川美丰历史上投入最大的一项战略性工程,总投资5.2亿元,其中尿素部分投资1.6亿元。工程中的合成氨部分2003年5月破土动工,尿素部分2004年4月破土动工。到2005年9月10日,全线打通产出优质尿素产品,创造了国内大化肥开车的较好业绩。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四川美丰公司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和综合实力保持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达到了“生产规模、技术装备、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四个国内第一流,成为“中国上市公司竞争力百强”、“中国化肥效益十强企业”、“中国化工500强企业”、“四川100强企业”。现在的四川美丰作为国内十大尿素生产经营企业之一,拥有百万吨尿素生产规模,总资产近23亿元,净资产12亿多元。公司下辖化肥分公司、绵阳分公司、射洪分公司、销售分公司和三胺经理部,控股经营四川美丰农资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美丰化肥有限责任公司、兰州远东化肥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美丰贵州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参股经营甘肃刘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天宇信息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正式员工2090人,其中大、中专以上学历人员1399人,占67%;专业技术人员673人,占32%。



http://farm.00-net.com/news/2/2008-10-24/312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