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温家宝指出,从世界范围看,社会保障已有120多年的发展历史,历经多次世界经济大萧条而日益完善,显示出其在调节收入分配、纾解社会矛盾、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国家长治久安方面的强大功能。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存在差异,各国社会保障的项目、实施范围各有不同,对社会保障的理解和制度规定亦有差异。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社会保障工作非常重视,并积极出台文件,不断扩大试点,取得较大成效。从笔者调研的情况来看,农民普遍迫切希望得到社会保障。从现实出发前瞻其未来发展,亟需从传统保障向现代保障转型。
一、农村社会保障改革的必然性
“没有社会的安定,就没有社会的发展;没有社会保障,就没有社会安定。”这一国际劳工组织的名言,充分反映了现代社会保障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就我国当前的形势而言,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有着现实的必然性。
(一)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实行市场化经营,农民的自我保障体系难以适应这种市场化的变化,因此需要有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和防范农民的各种风险。没有相应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民就不可能从封闭的家庭中走出来,社会化经营也就不可能有大的发展,即使农民能相对稳定地获得较高的非农收入,他们也不会放弃土地的使用经营权。这样,农业的规模经营也就无从谈起。
2.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在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基础上,十八大在报告主题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从“建设”到“建成”,农民如果连现代的社会保障都没有,是算不上建成的。在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农民对国家的发展贡献卓着,功不可没。在新时期,农村经济落后,城乡差距扩大,农民缺乏保障,同样会造成城市化发展滞后,现代化受阻,并极可能深化城乡矛盾,导致社会不稳定,进而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调节器,对国民经济收入进行再分配,间接调节市场各主体的收入水平,对农民提供最基本的现代社会保障,可一定程度上消除分配不公,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3.有利于促进农村消费扩大内需。农民是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他们有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但由于未来生活得不到保障,现期消费也就无从谈起。提供必要的农村公共产品,完善农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解除广大农民的后顾之忧,激发其潜在的消费购买力,从而有效地扩大内需。
(二)适应农村家庭保障功能弱化的需要
农村家庭保障功能弱化在现实中体现得日益明显。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农村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供养不足。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现实中现代社会保障的供给不足的制约,农村老人对儿女和家庭有着很强的依赖。子女的供养成为农村老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村家庭保障中,经济供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金钱,儿女定期或者不定期给予父母一些钱,作为其衣食住行的全部费用;二是粮食,儿女为父母提供一些粮油,满足老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和日常消费。农村老人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不仅取决于子女供养能力,也取决于子女的孝敬程度。总的看,绝大部分子女都能够向老人及时提供其所必需的经济供养,但多数的父母由于担心子女自身生活,宁可自己生活标准很低,也尽量少向子女索要。有的家庭困难的,生病也不敢去及时就医,甚至有的孩子读书也交不起学费。
2.生活照顾不够。由于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和核心化,父母和孩子成为家庭的核心,而老人往往被置于边缘化地带。在农村,我国推行的是独生子女或双生女政策,这一政策被定为国策,是刚性的,不可改变,这就导致农村出现大批的独生子女家庭(最近提出单方独生子女家庭可生育第二个孩子,但尚仅部分省份出台政策)。人口生育率的下降,使得家庭中的子女人数减少。有关调查显示:近30年来,家庭规模的小型化是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变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一些独生子女双方都有老年父母,在照顾上也确实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还有些则存在厌老宠幼的做法。尊老爱幼,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赡养老人、抚育子女是中国家庭的传统功能。但现在有些家庭将老人视为包袱、累赘,不愿意对老人尽赡养义务,把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全部倾注在孩子身上,导致这些老人迫切需要现代社会保障的关照。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1/2015-01-23/154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