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建好高标准农田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河南篇

    编者的话: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对全国影响举足轻重。”将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河南省始终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住“三农”基本盘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以来,河南累计投入各类涉农资金700多亿元,共建成高标准粮田5400万亩。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了农田灌排条件,提升了农业抗旱减灾能力,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57提高到0.61,高效节水灌溉率由15%提高到27%;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亩均节水、节电率分别达到24.3%和30.8%,化肥、农药施用量分别减少13.8%和19.1%;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成区内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比非高标准农田区每亩增产73-89公斤,增产率15%-20%,粮食生产能力平均每亩提高150公斤左右;提升了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一批稳产高产、防灾减灾实用技术在建成区实施运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粮食生产连续多年实现稳产高产。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谢长伟

    多年来,河南始终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粮食生产牢牢抓在手上,按照总书记“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的指示精神,紧紧把住耕地、水利、科技、政策等关键环节,大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全面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十二五”以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400万亩,平均每亩提升粮食产能150斤,为河南粮食产量连续13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并先后跨上1200亿斤、1300亿斤台阶做出了重要贡献。

    坚持法规先行,建立健全农田建设政策制度体系。河南省围绕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坚持法规先行,建立健全农田建设制度体系,于2011年出台《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条例》,2015年颁布《河南省高标准粮田保护条例》,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政府、部门和个人建设和保护高标准粮田的责任。同时,省委省政府印发《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标准粮田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加强对农田建设工作的指导和引领;省直有关部门结合实际深入调研,起草制定了一系列配套地方性措施、标准,逐步构建起了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法规政策和制度体系。

    注重规划引领,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牢固树立规划先行理念,注重农田建设的前瞻性、统筹性和严肃性,切实发挥规划引领调控作用。2012年,组织编制了《河南省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规划(2012-2020年)》。2017年,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又印发了《河南省“十三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统筹推进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项目建设。通过突出重点、连片治理、规模开发,河南相继建成了一大批规模为3万亩、5万亩、10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为粮食持续高产稳产提供了保证。

    强化统筹协调,合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河南省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主要领导多次做出批示、指示,要求强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省、市、县三级联动,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河南还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协调机制,通过区分任务、明晰责任和定期协商等有效措施,形成工作合力,顺利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工作。

    整合涉农资金,充分发挥农田建设投资聚合效应。确定了“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整合各部门涉农项目资金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较好地发挥了资金聚合效应。“十二五”以来,全省累计投入700多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5400万亩。2015和2016两年,按照国家工作安排,选择永城市等9个省直管县(市)开展省级涉农资金管理改革试点,统筹整合中央和省级安排的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治、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科技推广等相关涉农资金,集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积累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提高涉农资金管理效能和使用效益。同时,大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引导和支持政企合作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原省国土厅和财政厅联合成立国土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搭建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平台,采取信贷支持、联合开发等多种途径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取得良好效益,有效解决了市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不足等问题。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农业综合开发 项目建设 土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