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坚持因地制宜
鲜明的特色与个性是村的生命力所在,村建设必须要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彰显特色,而不能千篇一律、千村一面。
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建设村,要求我们在建设中必须要符合农村实际,彰显农村特色,要方便群众的生产与生活。城市的高楼大厦自有高楼大厦的富丽堂皇之美,而农村的粉墙黛瓦更有粉墙黛瓦的清丽脱俗之美,不能简单地照搬城市建设的布局和做法,动辄把城市的大马路、大广场、大草坪等元素直接移植到农村,搞得“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既劳民伤财,又不切实际。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建设村,要求我们在建设中必须要符合当地实际,彰显当地特色。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条件基础不尽相同,示范村的做法与经验可以学习借鉴,启发自己拓宽建设思路,但却不能移植复制和照搬照抄。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村庄建设,都必须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挥优势,注重特色,充分尊重当地农民群众意愿,决不能搞一个模式一刀切。建设中要充分挖掘各地的历史积淀、文化遗产和风土人情等人文元素,将其有机地整合融入于村建设中,充分体现不同村庄的个性魅力,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各领风骚的崭新格局。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建设村,还要求我们在建设中必须要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绝不能不切实际,盲目攀比。村的建设内容、建设水平和创建进度要根据轻重缓急和自身实力、客观条件来确定,要充分考虑到本地本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承受能力,逐步建设分步实施,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不能因为脱离当地实际盲目地大规模举债上项目而造成沉重的乡村债务,影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更不能借机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而加重农民负担。
(三)夯实经济基础
经济发展是村建设的源动力。中央关于村建设的五句话中,第一句话“生产发展”是讲钱从哪里来,后面四句话是讲钱往哪里用,没有第一句后面四句话就都将无从谈起。因此,经济发展是建设村的物质条件,如果生产不发展,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上不去,村建设就成了一句空话。当前村建设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比较突出,特别是村与村之间的差距很大,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示范村与垃圾村并存”的格局。通过几年来的村庄整治,许多村庄已经是旧貌换新颜,今非昔比,但也有一些村却变化不大甚至山河依旧,依然是“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村与村之间基础不一,起点不同,经济实力相差悬殊。有些行政村尤其是一些偏远的欠发达村由于集体经济薄弱,农民收入偏低,通过“一事一议”的形式筹资筹劳难度很大,搞村建设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要真正建立健全村建设的长效机制,解决村建设中有钱办事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就必须要把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包括集体经济在内的村域经济放在重要位置。各地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多业并举,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鼓励、引导和扶持农民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家庭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创业增收,积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大力开发物业经济等村级集体经济创收项目,多渠道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为村建设奠定经济基础。
(四)强化长效管理
为了巩固建设成果,提升管理水平,必须尽快建立健全村建设长效管理机制,真正做到村村“有管护经费、有管护人员、有管护制度”,确保村庄环境长整洁、真美丽。要组建长效管理专门机构,落实责任、落实资金,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设施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区管理制度,逐步以社区格局取代以村组为单位的农村社会组织格局,负责实施村建设长效管理。
破解资金短缺难题是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的关键环节,必须加快探索和推行市场化卫生保洁办法,多渠道解决长效管护经费问题。要进一步落实政府公共资源向“三农”倾斜的政策,整合部门资源,统筹建设资金,集中各方力量,真正做到村建设到哪里,政府部门的涉农资金和项目配套就跟进到哪里。要进一步创新投入机制,逐步建立健全政府资金补助、金融机构融资、农民投工投劳、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引入工商资本参与建设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力度,着力打造村建设投融资平台,结合土地综合整治、交通道路水利等涉农项目建设,统筹安排建设资金,实行封闭式管理,切实为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村建设不再实行对所辖村庄的全覆盖,按照中心村规划需撤并的村不再列入村建设范围,没有规划为中心村集中居住区的一般居住点,对公共服务设施不作重点配置。要进一步推进村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努力做好土地综合整治这篇大文章,积极探索以土地综合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破解当前村建设和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中的土地与资金制约。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12-11-21/107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