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应以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为根本目的,加强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党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理论的宣传力度,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村建设的重要方面。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已经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如乡村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建设、农家书屋建设以及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等。但是,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一、加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农村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如宗族文化、祭祀文化、神话传说、民间艺术等,它是一代代朴实的中国农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沉淀和积累下来的,已经深深根植于广大农民心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有些地区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消亡的危险,这对于村建设是极其不利的。
首先,保护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有利于村民关系的和谐和农村的长期稳定。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广大农村处于一种闭塞的状态中,农民过着一种“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式的生活。其实,这是对农村生活现状的误读。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马斯洛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后,则需要展现自己社会性的一面,开始与人交往、接触,获得对方的尊重,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我国的农村传统文化之所以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就是因为几千年来农民之间的相互交往和接触。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在彼此接触中开拓了眼界、交流了思想、催生了文明,积淀成了传承千年的文化。这种文化在积淀以后内化为一种精神需求反过来自觉地指导农民的生活方式,维系着村民关系的融合和农村的稳定。以农村的祖先崇拜为例,每逢清明和过年的时候,广大农民就准备好祭品到先祖的祠堂和坟墓前祭拜。在虔诚地拜祭中他们找到一种归属的感觉,有一种强烈的家族意识。这种宗族观念使他们能够宽容地对待家族成员,团结家族成员。而往往一个自然村就是由一个家族经过几百年繁衍生息形成的,这样,村民之间就很少会因为一些小事而争斗,村落内部就会形成一种稳定和谐的氛围,这对村建设是十分有利的。
其次,保护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实际上也是对农村文化的积极建设。农村文化建设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用社会主义新文化去涤荡农村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的成分,剔除农村中的迷信思想,确立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主导地位;二是保护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其与社会主义新文化相融合,形成一种文化合力,实现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村建设目标。
因此,对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勤劳俭朴等,我们不仅要采取积极保护的态度,更要大力建设,发扬光大,提高其抵制西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能力。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讲,保护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二、文化建设措施应因人群而异
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实际工作中应当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村民不同的文化程度和文化水平采取不同的文化建设措施。
首先,必须加强对农民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农民党员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将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向农民传播的过程中,农民党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我们党在农村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民党员的先进性教育,保证第一时间内把党最新的理论和政策传达给他们,用党的先进思想去教育农民党员,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去武装农民党员,让他们更多地摆脱农村生活中落后思想的熏染,能够真正做到“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12-11-22/107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