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必须用先进的农业生产科技对从事农业经营的农民进行技术教育,真正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现在在农村从事生产的大多是四十岁左右的农民,他们这一代正好经历了文革十年的动乱时期,文化水平不高,思想也趋于保守,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不了解、不熟悉,农业生产采取生产效率较低的传统耕作方式,这对社会主义村建设的战略任务的顺利实现是不利的。因此,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对农民进行技术教育,让他们用现代农业科技武装自己,改变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增产增收,实现国家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
再次,对农村中文化水平不高的年长者,应当采取多种措施丰富其娱乐文化生活。老年人追求的是晚年生活的安定祥和,他们业已形成的生活习惯使他们很难融入到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中。因此,只要他们晚年生活安逸舒适,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地去改变他们的生活状态。同时,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给他们提供一些经典的戏曲节目,也可以将他们组织起来成立一些老年演唱队,让他们自编自演,乐在其中。
最后,必须保证九年义务教育在农村的顺利推行,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与城市相比,农村教育发展水平明显偏低。在中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低,学生中途辍学的情况严重,很多学生尤其是女生中学还未毕业就迫于家庭生计外出打工。这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据统计,现在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的占13%,初中占50.3%,小学程度的占29.2%,文盲半文盲占7.5%。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8年[1]。这些数据显示出加强农村教育的紧迫性。实现社会主义村建设的战略任务,根本前提是培育出一批用社会主义新文化武装的新型农民,这就需要加强对农村适龄青少年的教育,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政策上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着力提高农村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社会主义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三、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目的
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村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是也出现了许多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它们的快速蔓延势必会影响到社会主义村建设战略任务的顺利实现。从农业方面看,一是农村人口的迅速增加和农村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使得这一矛盾更加突出。二是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偏低,农村土地的生产效率低下,单位面积产量不高,这在西部地区的农村表现得更加明显,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增产增收。
从农村方面看,与改革开放三十年城市的迅速发展相比,农村发展滞后,甚至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乡差距扩大,城市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远远高于乡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并且差距还在不断地扩大;二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有些地区不仅没有搞多少基础建设,而且将建国后集体兴建的一些基础设施破坏的十分严重。“现在,全国还有4%的村不通汽车,7%的村不通电话,46%的村不通自来水”,而同时期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却完善的多;三是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水平还有待提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关系广大农民幸福安康,必须尽快惠及全体农民。”在党的精心关怀下,农村的基本医疗卫生建设卓有成效。但是,农村的医疗卫生设施还不健全,农村卫生室应对突发性医疗事件的能力欠缺,农村医务人员的水平偏低。这些情况在不同程度上困扰着农村医疗卫生事业。
从农民来看,这些年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农民的现实生活仍然比较清苦。农民生活清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教育和医疗支出过大,农民有限的收入被这两项支出占据,没有更多的钱用于其他消费。另一方面,农产品属于初级产品,价格增幅空间小,并且农产品生产受到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农民增收的幅度有限。同时,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带动了整个社会物价的上涨,农民有限的收入在上涨的物价面前显得捉襟见肘,购买力明显不足。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9/2012-11-22/107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