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依托技术设施 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民族地区特色新农村建设


  第四,生态良好,持续力强。大通县森林覆盖率达38.1%,居青海之首,是全省重要水源涵养基地,西宁城市用水75%以上由大通供给。生态良好、水源清洁,是大通发展的显著优势,不仅已成为大通选择发展道路的重要导向,同时也可为大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的后续力。

  第五,民族和谐,社会稳定。长期以来,大通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民族和宗教工作,积极倡导和不断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各宗教、各教派相互尊重,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这种人民安居乐业、城乡欣欣向荣、政教相安和谐的良好氛围,为大通各族人民建设更加美好家园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也为大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第六,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大通日照时间长,光能资源丰富;地表水系较发达、径流稳定,地下水藏量大;耕地、林地、草场面积大,土壤类型多样,经济植物资源丰富,仅中草药材就达170余种;目前初步探明矿种达31种,矿产地129处,概算矿产总储量30亿吨,潜在价值600亿元以上。除了自然资源,大通还拥有包括皮影、花儿、明长城遗址、新时期考古文化、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文化等丰富的人文资源。大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第七,沿边开放,市场广阔。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沿边开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包括大通在内的广大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产业调整、人才培养、科技辐射等方面将得到国家和内地更大力度的支持,大通和广大的西部地区与祖国内地的经济社会文化联系将更加紧密,与中亚、西亚之间的商贸往来将更加频繁。位于古代丝绸之路要冲上的大通,将在不断融入国内国际两个大市场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第八,班子团结,人民勤劳。大通县委、政府、人大、政协四大班子精诚团结、勤政为民,各级干部队伍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这是大通建设发展极其重要的组织保障。而县内回、土、汉、藏、蒙古等各族人民克勤克俭、吃苦耐劳,大胆创业、厚德守法,则是大通进一步创业发展最可宝贵的民心民力。

  四、大通模式的基本经验

  经过多年的实践,大通模式已形成了一系列基本经验。

  (一)科学发展是大通模式的灵魂

  近年来,大通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探寻科学和谐发展之路,谋求科学和谐发展之策,推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一是坚持解放思想、以人为本。作为一个地处青藏高原的国家级贫困县,大通县委县政府不为定势所困,不为视野所限,不为艰难所惧,在危机中寻找出路,在挑战中抢抓机遇,紧紧把握实现大通转型跨越发展的主动权,强化为群众服务是最大的责任,让群众满意是最大政绩的思想,不断拉近领导与群众的距离、机关与基层的距离、决策与问题的距离;强化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的思想,做到“人人有激情,时时在状态”,以“人一之,我十之”的干劲,保证各项工作说一件,干一件,成一件;把改善民生、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作为科学和谐发展的出发点,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全县各民族群众幸福指数为核心,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重点,着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坚持处理好三大关系。第一,发展与改革的关系。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改革创新并着力加强长效机制建设,包括促进和鼓励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销售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第二,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始终把生态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保护和发展当地森林资源和生态资源,依靠当地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第三,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在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培育发展特色民族文化产业,以文化促发展、促和谐,建立多民族和谐共居的美好家园。

  (二)机制创新是大通模式的核心

  大通县在发展中坚持机制创新。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设施农业 休闲 蔬菜 发展现代农业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